杭州政法融媒体中心 邓新圣
  5月13日下午4点半,杭师大东城第二实验学校门口,53岁的毛慧卿蹲下身为东东(化名)整理明黄色的“树苗帽”。小男孩仰起笑脸,书包也顺势滑到了毛慧卿的肩头。这一老一少穿过繁忙的马路,走向百米外的“九宝学堂”。
  九堡社区作为杭州市撤村建居融合型大社区典型代表,现有7-9岁流动儿童380余人。面对孩子们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社区创新推出“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模式,成立“九宝学堂”。首期就有20个家庭报名,同时27名奶奶自发组成护学队,毛慧卿正是其中一员。
  这支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队伍,都是社区租户,却把流动儿童视如己出。“想着能帮家长分担一点是一点,就这么坚持下来了。”已经退休的毛慧卿笑着说。
  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每天放学时,护学队的钱雅珍仔细核对名单,关注哪些孩子需要值日会晚出来;毛慧卿则负责照看提前出来的孩子,提醒他们喝水、整理书包。“周一到周五,每天来的孩子数量都不一样,最少的时候只有几个,最多时能有20个,但不管多少,一个都不能漏。”毛慧卿说。
  每月一次的培训会,则是奶奶们的“充电时间”。专业社工带着精心准备的托管流程、沟通技巧等课程,对奶奶们进行培训,并结合每月家长座谈会反馈意见和学员实际表现情况实时优化志愿服务内容。奶奶们也因此学到了“如何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沟通”“儿童冲突处理技巧”等知识,把经验变成了“专业守护”。
  最让毛慧卿牵挂的是曾被老师标注“坐不住”的东东。通过每天亲切的问候,比如“东东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中午吃了什么好吃的呀”,现在东东能“坐下来”安静完成作业了。“其实孩子需要的就是关注,我们多陪他们说说话,他们就知道有人在关心自己。”毛慧卿说。东东家长、从事快递行业的王大哥感慨:“以前孩子放学后只能我带着,他就趴在电动车上写作业,如今跟着奶奶们到学堂,让我们既安心又省心。”
  随着夏季的到来,社区又为孩子们准备了同色系的明黄色遮阳伞。每天下午,孩子们戴着“树苗帽”、举着遮阳伞,在奶奶们的护送下穿过马路。
  在学堂里,守护的温度藏在更多细节中:奶奶们记得浩浩(化名)活泼爱动,总会多留意他;文文(化名)不爱写作业,奶奶就坐在身边轻声鼓励;点点(化名)内向少言,奶奶会特意多和他说几句家常。每周五的家长会上,奶奶们会把孩子的情况一一反馈,“东东今天主动举手了”“点点今天画了幅画送给我”……
  夕阳西下,“九宝学堂”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顶顶明黄色的“树苗帽”整齐地摆放在置物架上,等着明天继续为孩子们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