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桨声灯影间,杭州将有水上“新约”

日期:05-15
字号:
版面:00001版: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沈艳瑜 陈岚 通讯员 俞珺

  本报讯 “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杭州,水脉里流淌着历史的桨声和时代的潮涌。5月14日上午,杭州的水上“新约”——《杭州市水上交通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首次在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专题会议上征求各方意见。

  在杭州,钱塘江、京杭大运河之上往来如梭的运输商船,和西溪湿地、千岛湖、湘湖之上的泛舟徜徉,交织起了多少人的故乡情愫。近年来,随着群众水上休闲游乐活动的日益丰富,相关新业态有待规范。《条例(草案)》应运而生,要为杭州人的水乡情愫再添一重法治守护。

  《条例(草案)》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到市民的“亲水”需求。“我们想让江河湖泊不单是运输线,更是生活带。”杭州市司法局立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可以便捷上下船的“水上停靠点”、政府建设的“公共下水坡道”等,都是首次在立法中出现,未来或许“打个‘船的’去喝茶”也会成为现实。

  从目前《条例(草案)》来看,新建停靠点需通过技术验收,船舶污染物将有电子交接单,就连游玩的水上项目也要在浮标圈定的“安全圈”里漂荡。据了解,目前全市在运营的20个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已陆续实施。在西溪湿地的水上活动区,一名小男孩兴奋地蹬着水上自行车,一旁的母亲并不紧张,“四周有浮标圈着,救生员就在浮台上盯着,孩子玩得尽兴,我们也很放心。”

  “坐船惬意是惬意,就是突然遇上雷雨和涨水还是有点心慌。”经常乘坐水上巴士的市民小李说。对此,《条例(草案)》为市民织起了水上“智慧网络”:物联网和大数据为航道装上“大脑”,钱塘江的船舶一接到潮讯信息就迅速回港避让,渡口同步关闭;泄水作业单位提前24小时通报交通部门。

  为了守住杭州水系的绿色生态,《条例(草案)》还从船舶防污染入手,要求载运易扬尘货物时封闭舱盖、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冲洗甲板、污染物必须规范移交等。通过公路、铁路与水路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让“水运复兴”成为杭州低碳经济的新引擎。在码头做了多年保洁工作的王师傅不禁感慨:“等实施了,我这扫帚也能少沾点煤灰。”

  暮色渐浓,运河里最后一班水上巴士驶离码头。船尾的波纹里,倒映着两岸渐次亮起的灯笼,也漾开杭州的水上“新约”——那些排队几小时只为坐船看一程烟雨的执着、货船甲板上扫净尘埃的认真、孩童在水上自行车上收获的快乐,都能在碧波中找到答案:一湾水,既能载起经济巨轮,亦能盛满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