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吃席”40年坚守:解码乡村治理的文明范式
日期:05-14
特约评论员 胡建兵
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西进贤县张公镇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自1985年将“2元吃席”纳入村规民约,历经四十载风雨始终如一。这一独具特色的乡规民约,不仅承载着乡村文明的深厚底蕴,更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鲜活样本。
从社会经济视角审视,“2元吃席”机制有效破解了人情往来中的经济负担难题。20世纪80年代,婚丧嫁娶礼金货币化转型催生攀比之风,村民经济压力与日俱增。孔家村民小组通过制定统一随礼标准,以制度化设计重构人情交往规则,实现村民经济负担的实质性减负。此举措既契合基层群众对合理人情消费的现实需求,亦彰显基层治理在经济调节层面的实践智慧。
在乡村治理维度,“2元吃席”重塑了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通过将物质馈赠转化为情感联结,该约定消解了因礼金差异引发的社会矛盾,构建起“守望相助、睦邻友好”的乡村共同体。40年来,村民以“家常菜、自酿米酒”为载体,摒弃铺张奢靡之风,使传统礼俗回归情感表达本质,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和谐动能。
从文明传承角度看,“2元吃席”现象折射出乡村文化的创新生命力。作为传统礼俗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典范,其以制度性创新延续文化根脉,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保留乡村社会的情感温度。这一实践并非孤例,安徽怀宁县雷埠乡“两元随礼”、山东淄博南太合村“5毛钱随礼”等探索,共同勾勒出乡村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
“2元吃席”得以长期存续,源于多重保障机制协同发力。文化认同层面,乡土社会的集体记忆与价值共识为其提供内生动力;社会治理层面,村民基于自治精神的自觉遵守与互助合作,形成稳固的执行基础;外部支持层面,政府引导与社会力量参与,如“幸福食堂”项目中返乡青年的资源投入,为传统习俗注入时代活力。
推动此类优秀村规民约长效化,需构建“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通过组织动员村两委、网格员及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提升村民规则意识;创新“积分制+红黑榜”监督机制,激发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建立镇级督查制度,确保村规民约执行刚性。同时,注重将制度条款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行为规范,促进文明新风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孔家村民小组40年的“2元吃席”实践,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期待更多地区探索符合本土实际的治理模式,推动社会风气向文明和谐方向持续迈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