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以爱为名,以法为盾

日期:05-12
字号:
版面:00001版: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肖春霞 通讯员 周骅

  她们是律师,也是守护者。从为单亲妈妈争取抚养费,到帮助受欺凌少年维权;从关爱自闭症儿童,到帮扶少年重返社会;从商业秘密维权,到反家暴援助……这群特殊的“妈妈”,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晴空。

  2019年12月,在省司法厅、省妇联的支持和指导下,省律协女律师工作委员会、法律援助与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联合组建成立“浙江律师妈妈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法律服务团”。次年5月底,全省11个地市律协“律师妈妈分团”全部成立。6年来,近400名“律师妈妈”活跃在全省各地。

  这个母亲节,让我们聆听她们的故事。

  以法为盾:托起希望的光

  绍兴“律师妈妈”王海琴始终记得单亲妈妈陈女士。面对非婚生子小陈“无人愿养”的困境,王海琴通过调解,为其争取到每月800元的抚养费。几年后,又争取将抚养费提高到1200元。“抚养费的增长不仅是数字的改变,更可能因此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王海琴说。

  在舟山,“律师妈妈”毛海英用两年时间,为遭受校园暴力的刘某维权。面对施暴者因年龄免于刑责的情况,她以“人格权纠纷”申请立案,最终帮助被害者拿到8万元精神损害赔偿。“我们要让施暴者明白,法律不会姑息任何恶意。”毛海英坚定地说。

  以爱为帆:播撒温情的种子

  “今年孩子们的愿望是什么?”前不久,湖州“律师妈妈团”为孤独症儿童准备儿童节惊喜。每年儿童节,她们都会携带文具、玩具、教学用品前去慰问。“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妈妈团律师们的喜爱。”副团长陈晔说。

  而在杭州市看守所里,“律师妈妈”坚持五年与在押未成年人书信交流。她们用笔写下法律知识,也写下母亲般的叮咛:“天冷了,记得多穿衣。”有少年刑满释放时眼含热泪地说:“是这些信让我相信,自己还能变好。”

  近年来,湖州“律师妈妈团”在清泉文武学校设立“爱心图书角”,为外来务工子女募集图书、讲法治课;舟山“律师妈妈团”则创办“律动星啡”公益咖啡馆,帮助孤独症青年学会一技之长。

  一支笔、一封信、一杯咖啡……她们用最柔软的方式,为孩子的人生添砖加瓦。因为她们知道,爱,是法治教育最深远的土壤。

  以专业为锚:编织守护之网

  母亲的细腻、律师的理性,融合起来就是一种兼具温度与力量的专业服务。

  宁波的一起商业秘密案曾被多家律所婉拒,但“律师妈妈团”迎难而上。她们深入研判相关流程,指导企业搜集数千页证据,运用多维法律策略成功维权,该案最终入选首届“巾帼法助营商十大典型案例”。

  在嘉兴,“律师妈妈”们不仅帮助家暴受害者玲子维权,还支持她成为助人者。如今,玲子已是帮助其他女性的社工志愿者。

  从嘉兴的“红船女儿说法”防性侵课件,到温州的“模拟法庭”,再到丽水的社区共建保护机制,“律师妈妈”们不断拓展法律服务边界,全力织就一张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网。“我们处理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一名“律师妈妈”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