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团队为患儿进行肠镜治疗 受访单位供图
2月26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里,暖箱中的小生命已经状态平稳。这个出生体重仅740克的超低体重早产儿、曾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手掌宝宝”,在唐都医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托举下一天天长大,预计再有两周多就可以出院。
日前,专家团队使用毫米级内镜,帮助这个“手掌宝宝”解决了肠梗阻带来的生命威胁。这次手术,不仅创造了唐都医院儿科内镜团队成功治疗最小体重儿的纪录,也是国内目前可见报道的最小体重儿肠镜治疗案例。
740克超低体重儿反复腹胀
因为母亲孕期的多种高危因素,这个胎龄仅32周的宝宝带着先天的脆弱降临世间,出生时体重仅有740克,尚不及正常32周胎儿体重的一半,属于超低出生体重儿。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就此放过他。出生后的第二天,反复腹胀的症状如同恶魔一般缠上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腹部X光检查结果让医护人员的心瞬间悬了起来——肠道积气。随后,常规的禁食、胃肠减压等治疗手段迅速展开,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期盼着能看到孩子的情况有所好转。可是,三天过去了,孩子的肚子愈发肿胀,像一只充满气的皮球,胃肠型清晰可见,每一次轻微的起伏都揪着医护人员的心。
经过灌肠之后,只有少量极为黏稠的胎便从患儿体内艰难排出,这让医生们的担忧又添了几分。胎粪性肠梗阻的可能性极大,甚至不能排除先天性肠道畸形,此类疾病在早产儿中发生率很高,重者可继发重度感染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甚至危及生命。
医护团队决定实施结肠镜检查
在这紧急关头,唐都医院儿科主任江逊迅速召集科室医生展开讨论,其中,儿科副主任林燕提出的想法,让大家看到了一丝希望——通过小儿结肠镜检查明确腹胀原因。
可这谈何容易?超低体重儿的身体脆弱,肠道更是薄如蝉翼,操作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继而危及生命,小儿消化内镜主治医师曾令超深知其中风险。
然而,对于一名生命岌岌可危、腹胀原因未明的患儿来说,小儿结肠镜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为了救治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医护团队决定放手一搏,并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制定了详细周全的应对方案。
毫米级内镜穿越“生命禁区”
终于,手术时刻来临。曾令超手持外径3.0毫米的胆道子镜,缓缓进入孩子的直肠。然而,肠腔内黏稠的胎便给操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吸引不畅的问题让手术一度陷入僵局。曾令超迅速调整方案,改用外径5.5毫米的超细内镜继续探查。
NICU的医护团队全神贯注地监护着孩子的各项生命体征,20分钟后,这场惊心动魄的手术终于顺利完成。大量黏稠的胎便被清理出来,孩子腹胀的病因也终于确诊——胎粪性肠梗阻。幸运的是,术后孩子的腹胀迅速得到缓解,没有出现任何可怕的并发症。那一刻,医护人员们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唐都医院儿科主任江逊表示,我国早产儿年发生率约为10%,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新生儿肠镜在超早产儿及超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此前也被视为“禁区”。随着我国围产医学与微创技术的融合突破,超早产儿救治正从“保生存”迈向“保质量”的新阶段。这次手术成功,为同类患儿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治疗路径,让更多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小生命看到了生的希望。
记者 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