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七大领域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日期:02-26
秦创原电子谷 记者 王健 摄
2024年,市发改委积极推动国家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坚持“盯着项目干、围着企业转”,强化目标牵引与过程管理,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
综合能级全面提升
乘数效应加速释放
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17.78亿元,同比增长4.6%,呈现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不断夯实、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巩固提升、特大城市综合能级全面提升、改革开放乘数效应加速释放、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和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六大亮点。
具体包括:345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84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12.8%,谋划储备“两重”项目2276个,总投资1.0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2677.12亿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速成型;在城市能级提升方面,地铁8号线等轨道项目开通,电网供电能力提升至1600万千瓦;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中欧班列开行量增至4985列,国际航空网络覆盖中亚“五国七城”;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县域生产总值达1473.93亿元,增长7.3%;民生保障持续加强,30项为民实事全面完成,多个重大民生设施建成开放。
年度计划投资超过2400亿元
重点投向十大领域
在全面总结年度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市发改委明确2025年将重点聚焦七大领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具体包括:聚焦总量增长、质效提高,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聚焦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品质提升、功能重塑,加快特大城市转型发展;聚焦改革攻坚、双向开放,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聚焦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推动高效联动、协同共进;聚焦降碳减污、绿色转型,提升美丽西安生态颜值;聚焦供给优化、服务提升,促进发展成果惠民共享。
据了解,市发改委紧盯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两新”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向,推进有组织地谋划项目,在巩固基础设施、房地产业等投资基本盘的基础上,计划实施总投资约1.2万亿元的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超过2400亿元,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制造业等十大领域,积极推进专项债券项目谋划,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
与此同时,市发改委将抓好新能源汽车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培育光子、人工智能等产业创新集群,统筹抓好氢能产业链建设,在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交通运输、储能、工业等氢能示范应用,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四枢纽一基地”、城郊大仓基地建设,打造西北蔬菜骨干流通走廊。
不仅如此,市发改委还将全面建成并有效投用“地下一张网”“地面一张图”及“耦合平台”,推进27个物流园区搬迁改造,开工建设6个330千伏变电站,新建3500个公(专)用充电桩,争取西延高铁年底前建成通车,加快推动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城市环线临潼经高陵至机场段、绕城高速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年内建成2条西咸互联通道
深化与渭南商洛等市合作
记者了解到,市发改委将综合提升中欧班列(西安)运营能力,推动“枢纽对枢纽”多点升级;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全年新开及恢复国际(地区)客运航线5—8条、新开国际全货运航线4条以上;推进开发区转型改革,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深化评定分离、暗标盲评、远程异地评标等交易模式改革。
与此同时,市发改委将加快高陵、阎良、西咸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及鄠邑、周至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建设,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更多政府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年内建成2条西咸互联通道,深化与渭南、商洛等市合作。
市发改委将持续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西咸新区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探索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启动大唐灞桥热电厂5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和国投电力20万千瓦灌溉渠光伏复合利用项目建设,推广农村分布式光伏整村开发、既有公共建筑加装光伏等新场景、新模式、新应用。
市发改委将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确保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兑现,加快推进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和儿童友好试点单元建设,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完成嵌入式服务设施35个国家试点项目和30个以上市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15万吨综合性粮食仓储基地(蓝田),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守住兜牢社会民生底线。 记者 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