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山 五畤祠堂 雍水河 □杨舟平 提起华夏九州,几乎无人不知,而九州之一的雍州更是声名远播,那么雍州来历何如? 雍州源于雍山,雍山孕育了一条叫雍水的河流。古雍水从雍山出发,由西北奔东南,穿流百余里,最宽处超过百米,最终汇入渭河。如今的宝鸡市凤翔区彪角镇,就是古雍水河道的渡口之一。雍水河现虽已断流,但每逢大的汛期,雍水仍沿雍山而下,古河道尚存。雍水的下游冲积成方圆数百里的广袤平原,平原上有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城——雍城,位于现在的凤翔城南,呈不规则方形。古雍城被称为“沿河而建,依水而居”的“水中之城”。 雍山何时命名已无从稽考,由于这里是上古时期黄帝后裔雍父的居住地,因此被称作雍山。《禹贡》里就有“九州”一说,还载“黑水西河惟雍州”“龙门,雍州之城也”“雍水出雍山;雍山有五泉,即雍水之源”。 雍通壅,意为“四面有山壅塞为固”。雍山位于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境内,距凤翔城三十余里的西北方向,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蜿蜒伸向东北,海拔1200米,属于六盘山系千山山脉一部分,主峰在今柳林镇沟南村,凤翔境内绵延百余里,西接千阳,东伸麟游,因这条山脉横亘在凤翔以北,当地人叫北山,雍山是北山的一部分,雍山主峰上因在西汉时期就建有庙宇,人们又叫庙山;雍山之巅像一个巨型倒置的“瓮”,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塚疙瘩”;雍与瓮读音相近,雍山脚下的人又称雍山为“瓮山”。 从地理学意义上说,雍山山体构成以“黄土戴帽的石山”为特征,“突兀环山丘丛”,自古颇具景观。 如果说雍水是凤翔的母亲河,那么雍山就是凤翔名副其实的父亲山。《凤翔县志》载:“凤翔有雍山,雍水,是古雍州之中心。”因为有了雍山、雍水,才有了雍州、雍城。先秦自德公迁都雍城后,历20位王公达327年,秦孝公虽迁都咸阳,但秦人列祖列宗的陵寝及宗庙一直在凤翔,所以“始皇加冕”等好多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与凤翔有关。 古雍山沟壑交错,诸峰重叠,森林蔽日,时而祥云蔼蔼,自古以风景秀美著称,雍山八景更是由来已久,凤翔府、县志均有记载。雍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登临其上,东望秦川,西观吴岳,南瞻终南,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肃宗时凤翔作为陪都,唐军征讨“安史之乱”屯兵雍山,以此为陇西关扼要地,为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奠定基础。公元354年,前秦丞相苻雄与三秦大族乔秉争战,双方在雍山战斗中,苻雄突然卒去,更给雍山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雍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西汉时雍山已“庙貌安然”,香火鼎盛。从先秦到西汉,朝廷在雍山设五畤祠堂敬天祭祖,成为历代君王祭祀天帝神明的圣地,汉高祖、汉武帝时期规模尤其盛大。秦汉帝王之所以选在雍山祭祀,是因为自古有种说法,认为雍山是聚居众多天地神明的地方,是座神山。后经过历朝的修葺和毁损,昔日的香烟缭绕日渐萧条。凤翔籍窦应昌有诗云:“上上厥田冠九州,山名曰雍有来由……五畤祠堂今在否?雍峰高唱帝王州。”山上,雍州山道观占地三十余亩,筑路绿化,各方信众筹资兴建大殿五座,殿内都塑有栩栩如生的道教尊神,朝山者络绎不绝。 有关雍山的文化源远流长。从雍山附近的地名彭祖塬、尧典、北斗坊等来看,都与上古时期的人物事件有关。雍城时代,秦德公设立“三伏”节气,秦献公设立县制;出土于雍塬的石鼓,世称“石刻之祖”;汉武帝刘彻在雍祭畤时留下了著名的《白麟之歌》;荣获2016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就是在雍山的一个山头发现的。雍山附近的槐原村相传为炎帝之母女登故里,“炎帝寻母”的故事在古雍州广为流传。雍山脚下的沟南村,以张姓为大户,相传张姓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后裔。雍山不仅是一座“圣山”、一处皇家祭祀文化圣地,而且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 仰望雍山,凝望雍水;回望雍城,放眼雍州,秦人孕育了生生不息的雍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