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源于周代黄堆村

日期:02-22
字号:
版面:07 西安地理       上一篇    下一篇

  黄堆村旧景   碾房大钟   北岭   黄堆坛   黄堆潭   沣河   □杨毅波   放眼全国,叫黄堆村的村庄不少。查阅获知,凡名为黄堆村的村子,都与黄土堆或者黄土坡有关,要么是建在黄土堆旁,要么是建在黄土坡上。有些村民,追求村庄的美好寓意,把黄堆村也称作“黄德村”。本文所要说的,是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建设中已经拆除的黄堆村。   黄堆村原属长安区管辖,距离西边的沣河二里多路,距离东北方向的三桥八里多路。长安撤县设区前,最北边与未央区和咸阳市相接的乡叫纪杨乡;撤县设区后,纪杨乡更名为王寺街道。黄堆村是王寺街道的一个村子,周围是窝头寨、樊家村、苏村等。现在,这些村子都已拆迁,村民被安置在沣东新城管委会周边的新建小区,已无耕地,全部城镇化了。   黄堆村是个大村,拆迁前有东西向六条笔直的街道,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居住着500多户1600多口人。黄堆村与周围其他村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典藏着古老的故事。其起源可追溯到周朝。   相传周武王建都镐京后,在镐京北面“积土为坛,平地为场”。用黄土堆起来的这个坛叫黄堆坛,实际上是一个圆形大土台,是东岭、北岭和西岭三道岭交会之处。当地人称其为“龙首”,也是周王朝贵族祭祀之处。黄堆坛距现在地处镐京遗址中心地带的落水村,约七八里路。据《长安县志》记载,黄堆村位于沣水以东、汉长安城以西,因建于黄堆坛旁而得名。在村子西北约700米处,有一个大水潭,叫作黄堆潭,相传是周武王积坛时挖掘而成,实际上是沣河支流到此处汇聚成潭。追溯黄堆村的历史,与黄堆坛、黄堆潭密不可分。为此还有一个神话故事:武王伐纣之时,有一得道仙人欲助武王,在终南山试射他的箭力,未料一箭便射到百里之外。箭深深插进土里,无人能拔得动。后来一莲花道人从此间路过,才将箭拔出。谁知箭入土处竟是一泉眼。箭上泥土落地形成一个大土堆,得名黄堆;泉水喷涌而出,平地形成一潭,清澈深幽,四季不涸,得名黄堆潭;陆续有人靠潭建屋居住,形成村落,起名黄堆村。   黄堆坛数千年来一直存在。黄堆潭史书记载也称其为“彪池”“彭池”“冰池”及“圣女泉”。在黄堆潭东岸,周朝时曾建有周王行宫,秦汉时期被扩展为“上林苑”。西汉时期,为抵御匈奴入侵,保卫都城长安,大将周亚夫屯兵黄堆潭西岸,屯兵处史称“细柳营”,后来在这里建起一个村子就叫细柳营村。黄堆村周边以“寨”称谓的村子,都与古时军事防御体系有关,曾经作为屯兵的军寨。黄堆潭旁建有一座寺庙。因寺庙建在“龙首”支脉上,又位于长安城以西,故称西山寺。   据考证,黄堆坛周边在周朝建都前就有人烟,形成古时建筑群。有村民在村子西北岭上挖土中,挖出过一个打磨过的石斧,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一带活动。村子曾保留着四件外方内圆、边长为70多厘米、雕刻着动物图形的古时柱础石。在西山寺,保管着多件周代石雕。历史上黄堆村分南北两个村,建有东、南、北三座城门,村的四角有四个墩台。东城门上刻有“紫气东来”四字,南城门上刻有“镐京遗风”四字,北城门上刻有“民生在勤”四字。南村多居住周、张、梁姓人家,北村多居住王、李、张姓人家。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北两村约有近百户500多人。   黄堆潭有四五十亩地大,水深有二三十米。过去沿岸长满高大的柳树。近岸处水草摇曳、菱角密布。水中鱼和青蛙很多,水蛇也不少。人们白天可见鱼游蛙跳,夜里常闻虫鸣蛙叫。二十年前用石头修葺水潭,四个角各建一个六角亭,北岸修建一座假山,潭堤四角下方各伸出一石刻龙头,龙口半张半合,常年向潭里喷水。现在潭有半个足球场大,西成高铁从潭上方穿过。潭周边已无大柳树,栽植了一圈桂花树和龙槐。潭东岸正中,矗立一尊汉白玉唐僧像,唐僧像旁立着白龙马雕塑。   坐东向西、面对黄堆潭的西山寺,久负盛名,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从长安城出发,歇脚的第一站便是此处。玄奘见黄堆潭深幽水清,环境优美,便饮马水边,休息一晚。取经回到长安后,奏与皇上,朝廷拨银修建了这座寺庙。西山寺东西长,南北宽。寺庙占地120多亩,主要建筑有大佛殿七间、大雄宝殿五间、厢房六间、斋堂三间、石狮子两尊及多座石碑。据《长安县志》记载,西山寺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5年)曾遭兵焚,殿宇全毁,后又修复。1953年后,寺院作为粮库使用,附近各村在此处缴纳公购粮。1974年至1976年,七间大佛殿和山门房、仓房等建筑被拆除。拆下来的木料和其他建筑材料,用于盖纪杨公社新建中学。新建中学在太平河西岸、黄堆村东南,距村子半里路。2005年,在高僧常明法师的倡导和筹措下,西山寺重建。近几年在现任住持宽济法师的统筹下,寺庙已完整恢复。重建后的西山寺比唐代初建时小很多,但也占地120多亩。寺院亭台楼阁,林木掩映,佛殿雕梁画栋,实属精美。   在黄堆村西北300米处,秦时还建有“始皇孙陵”,当地人称其为“史皇孙陵”和“玉皇楼”。陵的外形好似四棱台,呈覆斗形,非“王”莫属。该陵西北是汉宣帝姑姑之陵墓。在陵东200多米处有一古庙,称作“北祠庙”,相传是汉宣帝为其父刘进特意修建的皇考庙。该庙毁于战乱,新中国成立初期还遗留着庙殿的墙基和瓦片、砖块。在该遗址处,出土过古钟、古磬、汉代云纹瓦。解放前,北村有一碾房,碾房门前悬挂一口大钟,高两米多,钟口直径一米八左右,顶部可盘坐好几个人。这口钟,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士兵拆下带走。村东偏南曾建有一座五爷庙,村子正南还曾建有一座观音菩萨庙,年久失修都已消失。在村南偏东有一处叫“小疙瘩”的地方,出土过许多古砖、古瓦和屋脊残骸。   黄堆村重视教育,人杰地灵。民国初期就有西山寺学堂。后又卖掉寺院70多亩地,村民按各家地亩摊款、摊粮及捐款,盖房13间,可供远路学生留宿。当时方圆数十里的村子,都有孩子在该学堂就读。新中国成立后学堂改名为“黄堆潭完全小学”。1975年,该校被改用为纪杨公社农业科技实验站,在村北偏东一里处新建了黄堆潭小学。   行政区划中,黄堆村还包括紧挨着的“腊家村”和“新农村”两个村子。清代的很长一段时间,腊家村处于荒芜状态。清政府提出有能力的人可以在此地开垦耕种,耕种三年内不纳粮,三年后登记纳粮,慢慢有人迁来居住。腊家村也分东腊家、西腊家,东腊家以李姓、张姓人家为主,还有辛姓、陈姓人家;西腊家以张姓、宋姓人家为主,还有屈姓、杨姓、历姓、王姓人家。“新农村”的住户过去散住在一块洼地上,人称“黄堆洼”,没有村名。新中国成立前后,商县的贾姓、吴姓、熊姓、王姓等数十户人家相继迁徙而来,土改时期分得土地。1985年,乡政府把这一片区域划作新农管区,翻新改造中,把住在黄堆洼的人家统称为“新农村”。五六年前,“腊家村”、“新农村”与黄堆村一起不复存在,村民同样被安置在新建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