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浐川素水润城东

日期:02-15
字号:
版面:07 西安地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浐河   桃花潭公园   太兴山   岱峪   汤峪水库   荆峪河   狗枷堡旧景   少陵原   浐河古河床 □黑山石   春节前,去桃花潭公园赏游。只见湖面上,白骨顶鸡、绿头鸭、麻鸭、鸳鸯、斑头雁和白额雁等十多种水鸟,或在自由游嬉,或者着意在游人面前展现高超的觅食技巧,一只白骨顶鸡忒一下钻入水中,数十秒钟后,当它轻盈地游出水面时,嘴里叼着拼命挣扎的泥鳅,瞬时引来那些想不劳而获者的争抢,水面上你追它躲,立马就扑腾热闹了起来;几只大白鹭在湖边的浅水区一字排开,盯着水下游过的鱼虾,那是它们的美味;湖中心,几只鸬鹚在专门为它们设置的水泥柱上站桩,晒晾翅膀,突然,一只苍鹭飞来争夺地盘,鸬鹚被惊着飞了起来;此刻,冬日的北风吹过水边的芦苇荡,蓝天白云,人字形雁阵不时从头顶飞过,湖心岛上,秦腔自乐班、合唱自乐班各自投入地表演着,曲调或雄浑、或婉转,高亢嘹亮的歌声在公园回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被摄影爱好者定格在相机,成为永恒的记忆……   公园依河而建,凿湖、清淤的泥石,堆在湖心变成了假山、岛屿,并栽种了桃树、柳树、法桐、银杏等多类植物,地形多样,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初春时节,园中广植的桃花绽放,绿柳吐翠,碧波荡漾。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景区自2014年建成后,成为市民初春赏桃花的热选之地,融景观、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景区,让前来休闲赏景的人们其乐融融。不时可遇见家长和孩子共同吟诵《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稚气童声让人欢欣,千年古都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漫步行走,一对鸳鸯在湖心中秀起了恩爱,时而并肩游弋,时而追逐嬉戏,涟漪便从湖心一圈圈向外散开。“云敛黄山际,冰开素浐滨”,我吟诵着唐人的诗句,这条河流前世今生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在脑海铺展开来……   一   眼前的这条河流是为浐河,历史久远。其远古之名,尚未可考。“浐”以水之名,最早出现在《上林赋》中,为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写。其曰:“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今沣河)镐(今滈水)潦(今涝河)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由此推断,至迟在汉武帝时期或之前,浐水就有现在的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浐水中游亦称狗枷川水,即位于白鹿原与少陵原川道之间的这一段。南北朝时期由骊道元所著《水经注》灞水条中,有如下描述:“灞水又北,长水注之,水出杜县白鹿原,其水西北流,谓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川东亦曰白鹿原也。上有狗枷堡……有贼则狗吠之,一堡无患,故川得厥目焉。”《三秦记》曾载,“骊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堡。”狗枷堡是秦时白鹿原上的一个村落,可俯瞰白鹿原与少陵原之间的平坦川道,因而谓之“狗枷川”,川中之水即为“狗枷川水”;又据后世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和元代的《长安志》记述,实际上是库峪河、汤峪河合流后称狗枷川水,再与荆峪河合流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浐水。   狗枷川水这个别称没有被人们广泛使用,也许浐河更富韵味,自汉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官方用词。   浐,据我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广雅》析其义为“众多”,“浐河”的意思即长而多水之河。《说文解字》释“浐”其义为“河流弯曲处”,意即河流在流经平原地区时,会因地球自转抑或地形原因,形成扇形弯曲,这些地方就被称作“浐”,后来引申为地名。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毗邻会城河有一处称“浐湾路”的街名,历史上,这里曾为水泽之地,时光演进,沧海桑田,会城河淤泥河沙沉积,形成众多浅湾,先民称其为“浐湾”,至今仍在使用。   “浐水出京兆蓝田谷”。《水经注》中关于浐水的发源地表述较为粗略,意即发源于蓝田山谷。经溯源考察,浐水源头位于蓝田县秦岭北麓紫云山月亮石西侧,汇流山谷泉溪于谷道中,早期称石门河,唐初因其峪口有温泉涌出,其峪遂称汤峪;汤峪河东侧,是发源于秦岭主峰之一紫云山北麓老沟的岱峪水,蜿蜒流淌,最终在魏寨的白庙村西附近汇入汤峪河;其西侧为库峪河,发源于终南山另一主峰太兴山,在鸣犊街办附近汇入。三河相汇之后,已成滔滔之态,继续北流,在灞桥区的高桥西3公里处,接纳了由白鹿原上发源的荆峪沟河(亦称鲸鱼沟水),终成“长安八水”之一,是古长安城重要水源地,与其他“七水”共同孕育了璀璨的文明,编织着古都的繁华与宁静。   汤峪、岱峪和库峪属秦岭七十二峪,流域内属石山区,植被良好;受秦岭阻隔,南下气流易在此形成峰面雨,当地俗语有云“岱峪的河,库峪的湾,汤峪好走七十二道脚不干”,水量丰沛可见一斑。汤峪和岱峪内都建有水库,均以峪道命名,如汤峪水库,其水质优良,供下游农田灌溉及生产生活用水。   三处峪道是古长安通往金州(今安康市)乃至巴蜀之地的驿路,时隔千百年,仍可见其遗迹及栈孔。我亦曾慕名前往览胜。放眼峪道之中,奇峰凸起,怪石嶙峋,幽壑峭壁,鬼斧神工;古藤绕树,相克相生,各臻奇妙;苍山云海,忽雾忽霞,气象万千,变化莫测;草木葳蕤,芊郁葱茏,松鼠跳跃,山鸟啁啾,生机勃然;三峪之中,村落俨然,民风淳朴,生活在此的村民与这方山水相存相依,生生不息。   二   “南有玄灞素浐,汤井温谷;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公元292年,西晋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潘岳,从洛阳入秦任长安令。时年秋季,他依赴任途中以及在长安周边所见城邑、山水、宫室、池沼、陵园、街里,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特征的权威用词,传于后世,屡用不厌,弥久不衰。唐代诗人杜甫就有诗句:“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   玄,《说文解字》释为:黑而有赤色者为玄。《春秋传》曰:“何故使吾水兹?”杜预注云:“浊也。”兹为玄的分化字,引申此处表意为“水浊且浑雄”;素,《说文解字》释为:白致缯也。从糸,取其泽也。引申此处表意为“水清且浅”。如果说灞河是一个威猛粗犷的西北汉子,而浐河就宛如一个温婉清丽的江南女子,玄灞东而素浐西,白鹿原伫隔其间,二者各具特色,是城东亮丽的风景线。   从灞水、浐水流域的地形特点比较看,灞河流域面积、河流长度、含沙量及河道比降均比浐河大,这也是浐水清而灞水浊的主要原因,若处汛期,在浐、灞交汇之处,仍可见西清东浊的自然景象,与渭、泾汇流时的景象类似。近年来,秦岭北麓植被不断向好,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已显成效,这一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也在逐渐消失。   浐河、灞河中间隔着耸起约200—300米高的白鹿原,两条河道一西一东,最早的形态是浐水不犯灞水,各自独立入渭。在后期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受骊山断块隆起的影响,东高西低,灞河河道向西偏移,最终袭夺了浐河河道,浐河沦为灞河的一级支流,其流经里程也缩短至64公里,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   如今,在浐河与灞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被称为浐灞半岛,是西安的第三代新城,以生态、文化、现代为三大特色,区域内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近年来更建有多个标志性建筑,最为著名的是西安奥体中心,其以西安市市花石榴花为外部造型,别具特色,其内部可容纳6万人,气势恢宏,是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主会场,也是西安民众理想的运动场地;毗邻的浐灞国际港是西安商贸对外开放新高地,名扬天下。   三   早期的浐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从浐河入灞口一路沿浐河西路向南,其流域内古迹遗址众多,自古以来,这片区域就是一片宜居迷人的沃土。   现代地质研究表明,大约在6亿年前,西安尚为浅海,后来由于地球内部剧烈的地壳运动,西安南部顶起了东西走向的秦岭,300万年前,秦岭北缘断裂抬升,渭河盆地从水乡泽国上升为陆地,在地壳进一步发生剧烈变化、秦岭造山运动的过程中,从秦岭北麓汤峪山谷汇集的山泉溪流,顺应地势,自流向北,逐渐移走断层中间的碎石,给自己开辟了一条通道。这一通道位于白鹿原和少陵原之间,河谷宽阔,平畴沃野,亦称浐川。   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上,自然环境状况尤其是水土资源条件,是人们选择聚落和城邑位置的主要因素。现代考古成果表明,距今8000多年前,在渭河上游天水一带的大地湾人,顺流而下,迁徙到自然资源更好的渭河中下游,成为半坡人。半坡人在秦岭北麓狩猎,采集果实,驯养家畜,发明和使用陶器,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村落,包括1000年后半坡附近的米家崖人,他们在这里用尖底瓶提水,种植黍、大麦、薏米等作物,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将中国仰韶文化推到了顶峰,并在岁月的演变中,影响到中原,进而波及齐鲁大地。   在浐河东岸的西安半坡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初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陶罐、磨制石器等文物分类展陈。6000余年前,人类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他们安家在这处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的地方,半牧半农,繁衍生息。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庞大,有上万件之多,通过这些文物,人们可以窥探抑或部分复原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的生活场景。不仅在浐河下游,在其中上游的嘴头村、沈家村、杨湾村等地,均有人类早期生活的遗址遗迹。新石器文化在浐河流域集中被考古发掘、发现,是这里宜居的最直接证据。   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在《雨闷示儿子》写道:“我家本好畤,灞浐可躬耕。买酒新丰市,看花下杜城。”陆游是浙江人绍兴人,曾在陕西汉中南郑,有为期8个月的幕僚生涯,在宝鸡大散关一带巡逻军务;江浙一带水系发达,田地肥沃,但陆游在其诗中表达出在灞浐置田躬耕的强烈愿望,足以佐证浐、灞流域水美田肥,盛名传天下。   新中国成立以后,半坡遗址所在区域及周边,获得长足发展,是城东的主要工业、商业聚集区,东侧塬坎上,是闻名遐迩的纺织城,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有着“小香港”的美誉;东侧略北,坐落着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地区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火力发电厂——西安灞桥热电厂,为西安工业发展和广大居民生活提供电力保障;地铁1号线亦直达该区域,周边共设浐河站、半坡站及纺织城站,其中纺织城站还可换乘地铁6号线和9号线,是城东的交通枢纽。   四   浐水水量丰沛,现代水文测算年平均径流量1.7亿立方米。在浐河中上游行走,特别是白鹿原和少陵原之间的川地边缘东侧的坡坎和断崖上,肉眼可见有大量鹅卵石、卵石层和沙砾层,这些坡坎高出现有河道多则3-5米,少则也有1米左右。这种有层理、互层的地质结构特征,与地壳运动、河水冲刷、河床下切或摇摆密切相关。可以初步断定,这些地方曾为浐河古河床,古代的浐河河面较现在宽阔,水量应该较现在更大。   隋唐时期,帝都长安的居住人口超过100万,其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城南的潏水和城东的浐水。   史书记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在长安东南郊的马腾空筑堰,抬高水位,引浐水从城东入城区,是为龙首渠,亦名浐水渠。该渠北流至长乐坡,分为东、西两条渠道,东渠向北流至通化门(地铁1号线通化门站附近),绕外郭城东北角向西折入东内苑,汇为龙首池,最终注入太液池。   此举是汉代自昆明池引水至都城后,长安水利的另一项重要引水工程,从此,古都长安形成了双水源格局,对于长安的繁荣发展举足轻重。   唐代,国都长安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盛唐繁荣,大兴土木,营造水景。特别是在大明宫、兴庆宫修建后,龙首渠多有延伸,唐长安城东北隅及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及东内苑等宫廷供水、城东居民生活用水,皆依引浐入城的龙首渠。“凡邑里、宫禁、苑囿,多以此水为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盛世长安,浐水渠也有一份功劳。“青门路接凤凰台,素浐宸游龙骑来。”“青山直绕凤城头,浐水斜分入御沟。”同时代的文人墨客极尽赞美之辞,来描写引浐入城这一水利工程的壮观景象,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也是后世研究浐水渠位置、走向的重要参考资料。   时代演进至宋元明清时期,各朝各代,均对这一引水渠道疏浚、清淤、修缮、改凿,以满足人们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浐河再次成为西安城区的重要水源地。1954年建成的城市一期供水工程西安市自来水公司二水厂就位于浐河西岸的田家湾,为纺织城、胡家庙、灞桥镇等城东一带供水,最多时曾每日从浐河中取水12万立方米。“一五”期间,东方厂、秦川厂、华山厂等十多个大型工业企业在东郊浐河周边布局建设,浐河充足优质的水资源亦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给西安供水的同时,浐河优质充足的水源也供沿途农田灌溉。上世纪河道下切之前,两原川道中的万亩良田,曾广种水稻,产量颇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灌溉技术的应用,亩产可达1000斤;收获季节,繁星点点,稻谷飘香,蛙声一片,水乡田园,不逊江南。充沛的水量带动了这一带的淡水养殖业,行走在浐川一带,沿河两岸有大大小小的鱼塘,不但为人们提供了餐桌上的水产美味,亦吸引着众多钓鱼爱好者来往垂钓,怡情养性。   稍前时候的腊月,我沿着浐河东路,溯流而上,一路向南,浐川瘦寒,竟有小雪飘下,纷纷扬扬,如絮似盐,浐水的幽咽和朔风笼统一片,河道边的芦苇、荻花随风摇曳,苍茫而无边;在一水塘边,偶遇一钓友,包裹着厚厚的大衣,气定神闲地仍在垂钓,让人感叹原来世间真有“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这般的景致。   在咸宁路浐河桥向南约4公里,少陵原东坡脚下的浐河西岸,由南向北散布着自然形成的5个水塘,水域广阔,其间水草萋萋,荷叶满塘。“白鹿原东浐水西,杨花漠漠草萋萋。”美景写在唐诗里,如今真实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时常有豆雁、灰雁、麻鸭、疣鼻天鹅、白鹭等水鸟在此栖息觅食,筑巢育雏,是人们观鸟拍鸟的好去处;每年金秋,迁徙的雁阵飞过,眼前即是“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的意境。近年来,依托2号湖,建成休闲公园,命名雁鸣湖;浐河东岸建有大型社区——麓湾社区,极具诗情画意,可谓实至名归。   雁鸣湖正东面的浐河东路,是地铁5号线雁鸣湖站,地下铁在这里变成地上铁,列车从两侧楼群中“擦身而过”,其别样的乘车体验和独特的景观,媲美重庆2号轻轨李子坝站,地铁设计者独特的思维让人叹为观止。地铁站南侧,西安绕城高速南段浐河特大桥,如巨龙一般,横跨浐河,沟通东西;毗邻浐河东侧,白鹿原西侧的西安东站,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将是集高铁、普铁、地铁、公交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站场规模达到17台35线,这一规模可与现在亚洲最大的西安北站18台34线相媲美。   五   悠悠岁月中,灵动的浐水润泽城东数千年,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后世诸多文人墨客,或仰慕游玩,或置业定居,为这处源脉之地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诗人们不吝笔墨,穷极辞藻,赞美大好河山,讴歌劳动人民,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汉唐时期,有着悠久历史的祓禊活动多在京城东边的浐、灞河边举行,可以想象,浐、灞河岸人声鼎沸,锣鼓震天,气氛热烈,这种重要的国家祭祀仪式,催生了诸多“祓禊诗”。“山泉好风日,城市厌嚣尘。聊持一樽酒,共寻千里春”等诗句,不一而足,这些诗歌记述祓禊盛况,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社会开放的精神面貌。2011年,西安在浐灞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其歌曲《祓禊谣》,由西安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创作。当悠扬的音乐、诗意的歌词如水一般流淌、飘扬在世博园的上空时,历史和现实在此交汇,来自中外的嘉宾再一次领略了盛唐时期祓禊的风采。   长安东行,首遇浐水,浐岸相别,愁绪万千。“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思见青门外,曾临素浐东。”大量的浐岸送别诗,与灞桥送别诗,共同构成了送别文化,在中国诗歌史绽放着璀璨光芒,亦让浐岸成为风雅之地,文脉久远绵延。   三河一山绿道浐河段,北段鱼塘环绕,南段河流潺潺,沿途国槐、樱花、白杨、丁香、枫杨……各有姿态,各自茂盛,是健身、休闲的风景绿廊;从雁鸣湖至浐河入灞口,周边已是高楼林立,浐水已华丽转身为城中河,一如既往滋润着两岸的人们;浐川南端,西康高铁高架桥已筑起,以“秦山渭水·丝路长安”为设计理念的西安东站已见雏形。   东郊风物正熏馨,素浐凫鹥戏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