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埙,是通过贾平凹的《废都》,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埙的存在。在举国共度第一个“非遗版”春节之际,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笛埙演奏家刘宽忍,了解了作为埙乐演奏方面“拓荒者”的他和埙这种古老又年轻的乐器的故事,在埙悠远却沉静的声音中找寻年的味道。
埙是一种古老但年轻的乐器,它的历史经考古考证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西安的半坡遗址就出土了最古老的埙。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埙又被逐渐边缘化,似乎吹埙的人少之又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宽忍经老师蒋咏和介绍,了解并接触到埙,但当时整个音乐界对埙的研究还未形成,甚至连会吹埙的人都没有几个。已有十余年竹笛演奏功底的刘宽忍很快就掌握了埙的演奏技术与规律,并将二胡揉弦的技法和古琴演奏的淡定沉稳融于埙的演奏中,使音乐表现更为细腻、从容、富有韵味。
接着他开始在埙的演奏技法、曲目创作和乐器改良上下起了功夫,他与制埙大师张荣华联手合作在八孔埙的基础上研发了专业性、标准化制埙的现代新工艺,并按现代音律对古埙进行改革,成功研制出宽音域十孔埙,提升了埙乐的演奏技术和表现力,获得国家专利。他原创了埙乐曲《风竹》《土风》等,将陕西地方音乐和陕西戏曲元素融入埙乐曲,展现埙朴实、大气、自然的独特韵味。
后来,刘宽忍撰写出《埙演奏法》《埙的乐器身份的真正确立——埙在现代的专业性、标准制作》《中国历史上为何没有埙乐古谱遗存》《埙乐如何发展》等专著、论文,形成一套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西安音乐学院设立了埙的全国第一个硕士点,刘宽忍则始终致力于埙乐专业人才的培养。
2011年,“土韵——刘宽忍埙乐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随着一曲曲幽深古朴、悠远沉静的埙乐在国家大剧院上空久久回响,观众被带入了千年古埙与现代人心灵对话的奇妙境界。
记者张静 实习生王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