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彬的核雕作品
“核雕作品一般不大,方寸之间见功底,对手艺人的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2025年春节,西安市碑林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核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小彬比平常更加忙碌了,他创作的作品不但销路好,还获得了很多外国游客的称赞。2月7日上午,记者在王小彬的工作室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学习核雕是一种双向选择
“我小时候就对绘画和泥塑比较感兴趣,机缘巧合下,碰见了一位好老师。原来我也只在书本上看过,没想到还真有人在做核雕技艺活。”从事核雕技艺30多年,王小彬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颇有感慨。
他告诉记者:“学习核雕技艺是一种双向选择,是那块料老师才会教,不是那块料,老师教了也白教。我以前在农村做一些木匠活,碰见核雕之后,感觉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觉得自己就应该做这行。”
王小彬介绍,作为一门传统技艺,核雕之前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庙会上摆摊,“哪儿赶集,哪儿有庙会,我就去哪里,和以前相比,现在的情况好太多了,有自己的工作室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旁边,这样也更方便了。”他说。
坚守匠心 他不断学习和积累
王小彬对核雕技艺始终坚守一份匠心。他说:“现在虽然有电动旋转锉刀,在抛光和打坯子时使用电动锉刀又快又方便,但如果要雕刻眉线、牙齿、细微表情等细节时,手工刻刀更得心应手,也更能体现匠心和感情。”
“说起手上的技能,我真的是天天都在学习,没有三五年的时间,出不了作品。刚开始做出来的东西就跟狗咬了一样,自己都看不上眼,更别说卖出去。需要不断积累,用时间去慢慢熬。”
王小彬对自己的作品深有体会:“每做完一件作品,我都得去总结。过去赶庙会就是坐在马路牙子上,没有工作台面,双手现场雕刻,对手的稳定性有很高要求。”
有人会好奇,核雕的材料都是从哪里来?王小彬回答:“我现在都是自己种植,弄十亩地自己种桃树。桃核有体型大的,有体型小的,有花纹深的,有花纹浅的,有圆形的,有扁形的,每个都不一样,需要根据形状去设计,再进行雕刻。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水平越来越高。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和培育,基本上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他希望作品能够走进更多人心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饱满度是可以无限的,核雕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王小彬对行业的感悟,“创作作品,灵性更重要一些。每个作品出来,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文化的传承,我认为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核雕作品是一个载体,传递出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今年春节,还有很多国外的游客来到王小彬的工作室感受核雕的艺术魅力,这让王小彬非常欣喜:“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核雕作品,感受它的历史和文化。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走进更多人心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核雕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需要不断回望自己的过去,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不能忘了老手艺,咱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不能丢了。”
文/图 记者 曾世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