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王智讲解过年习俗 记者 尚洪涛 摄
除夕这一天之于中国人的意义,是无论在外漂泊多久,与家距离多远,都要义无反顾去奔赴的节日,它意味着岁月年轮的增添,意味着一解乡愁的团聚,意味着一年一度最隆重时刻的抵达。
除夕礼俗,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此时此刻,阖家团圆、共享天伦,辞旧迎新近在咫尺,人们期盼来年生机勃勃。当零点钟声响彻中国大地,新一年岁首如约而至。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除夕也称岁除之夜,最早提及“除夕”的文献资料为西晋时期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古人在岁末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
除夕是春节里中国人一年一度彻夜欢庆的时刻,除去推杯换盏、烟火爆竹,文化内涵才应是年味的关键。
“申请世遗,春节为首。”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曾指出,“春节是最能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性格和文化形象的重要节日。春节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作为人类共有遗产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化贡献,世界从春节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价值观,认识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它将是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一个极其关键的载体。”
除夕之夜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聚合场,这一夜调动着人类史上最庞大的春运过程,两三亿人的大迁移足以说明春节重要。就是凭着这种民族凝聚力、传统的文化软实力,使得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
著名民俗专家王智认为,所有中华儿女都是春节习俗的传承者。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抢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守护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著名历史文化学者于赓哲也表示:“春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不仅展现它的历史,也展现它的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体现。春节是所有华人的节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每当这样一个仪式化的时刻来临,就会提醒中华儿女血浓于水。长安作为古代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有荣焉。”
“消失”的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是农历年压轴大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承载着丰富历史底蕴和文化情感的桥梁。
今年腊月是小月,二十九便是除夕。从今年起到2029年,连续五年农历三十都会“消失”在日历中,由二十九这一天替代。
据民俗专家王智介绍,历法阳历大小月是固定的,大月31天,小月30天。而农历也有大小月不固定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今年腊月是小月,只有29天,但是最后一天不管是腊月二十九 还是腊月三十 ,都叫岁末。因为阳历一年365天,闰年366天。而农历一年354天,有闰月之年是384天,今年恰逢闰月之年。
王智表示:“确定农历中每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是通过计算两个朔日之间的天数来实现的。两个朔日之间相隔30天,那么这个月都是大月;如果相隔29天,则是小月。大月和小月会交替出现。月相变化周期大约是29.53天,因此有时会出现连续两个大月或两个小月的情况。”
每当腊月逢小月,大年三十便“消失”,以往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次。2039年至2041年连续三年,也将没有大年三十。
忙忙碌碌和美迎新
敬祖先、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蒸花馍、打美酒、张灯结彩、做年夜饭……三秦大地除夕日的忙碌不再是讨生活式的忙碌,是关乎生活滋味、未来憧憬的忙碌,是卸下一年生活重担舒坦畅怀的忙碌。
除夕敬祖先首先要敬好酒。作家陈忠实生前曾多次向记者回忆起白鹿原上家家户户自酿美酒的酒香。美味的米酒清香扑鼻,时隔半个世纪仍记忆深刻。
据王智介绍,关中老百姓腊月里酿的黄酒就叫腊酒,这种酒十几天经过蒸米,搅拌曲、入缸、三揭三盖,也就是三天要揭开一次压曲后再盖上,反复三次九天,再封上一周时间还要在火炕上捂被子发酵,就是要腊月二十九开缸出酒。待到开缸,酒插子垂直插入酒缸,舀出的酒就叫头道酒,最好的酒必须用来祭祖敬天地,过年期间所有的祭祀礼仪包括日常宴席都要用酒,礼仪在前吃喝娱乐在后。
“因为每过一年,每个人长了一岁,每过一年,生命里又多了一份积累,在我看来,过年是一场全体民众除陈布新、辞旧迎新、祈福未来的盛大的民俗礼仪活动。”王智说。
守岁礼仪源自先秦风俗
“按照先秦以来的风俗,这一天要举行驱傩仪式。驱傩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一种驱除不祥的一种祭祀仪式。驱傩本是原始民间巫术,后来被整合到神话体系中,并纳入宫廷礼仪。”学者于赓哲告诉记者,“唐代宫廷驱傩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习俗和仪轨,一般在太极宫举行。唐人全家要在这一天团聚宴饮,并且守夜,而且讲究灯火要彻夜不熄,咱们今天过年也是这种习惯,除夕之夜点灯之后不能熄灯。而宫廷和达官贵人家经常点燃篝火,《南部新书》曰:然蜡炬,燎沈檀,荧煌如昼,上与亲王妃以下观之,其夕赏赐甚多。唐代宫廷里燃烧篝火和蜡烛、火炬,其中篝火用沉香、檀香等名贵香木。比如唐太宗在除夕夜与妃嫔一起观看篝火,同时还要奏乐,设篝火于屋子台阶下。隋炀帝萧皇后更加奢靡,每年除夕烧篝火用沉香木二百车、甲煎香二百石,还悬挂夜明珠以示庆祝。”
从宫廷到民间,从古至今,守岁之礼通行三秦、遍及全国。王智讲述了陕西各地民间守岁的习俗:“通宵不眠、一家团圆,而且要接祖先回来过年,在凌晨也要接一家之主灶王爷回来过年。过去的守岁也叫熬年,家里要灯火通明,从里到外大门上、院子里、各个屋子都要点灯挂灯笼,包括家宅六神的香火也要旺旺的,烟花爆竹和院子里的柴火也要点旺。陕西民间也有好多这样的习俗,比如说大年夜榆林人从财神庙里去抱柴火回到家里点着,点得越旺越好。因为柴寓意“财”,柴火越旺就说明财越旺。还有点火塔、点火判官驱邪各种习俗。宝鸡陇县百姓会在院子里升高灯。就是用很高的竹竿立到院子里点一盏火罐灯,竹竿上还要披红挂彩,还要燃放鞭炮。各地守岁的礼仪、风俗千姿百态、各有风范。”
记者 职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