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星村旧景 豁落城遗址 五丈原 诸葛亮画像 木牛 八卦亭 石头河 结义槐 五丈原诸葛亮庙庙门 □靳秀萍 朔风凛冽,衰草遍野,眺望远处山坳里的楼宇,我思接千古。 这里地处秦岭北麓,八百里秦川西端,海拔约750米,地势平坦,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东西北三面临空,开阔的视野和险要的地势使之成为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要地,因此原最狭处仅五丈的地势而得名五丈原。 真正让五丈原闻名遐迩的不是它南枕秦岭,北眺渭水,扼东西交通,守南北要冲,而是这里曾经驻足过一位神话般的历史人物——诸葛亮。眼前的这个黄土原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五次伐魏的古战场,也是“智多星”诸葛亮陨落的地方。 五丈原靠近渭水的地方宽,再往南逐渐变窄,一直延伸至秦岭深处,地形呈琵琶状,最窄处现在仍留存着豁落城遗址,为当年诸葛亮中军大帐所在地,大概也是诸葛亮去世的地方。据说此地的石头河两岸就是诸葛亮军队驻扎过的地方,渭河南岸的高店镇是魏延驻防之地。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取路褒斜道,驻军五丈原,意图阻断关陇道,使得魏国陇右和关中无法呼应。谁知此计谋被魏国识破,司马懿抢先一步驻军在渭河北岸,蜀军的活动空间被挤压在渭河南岸,蜀军多次渡河诱敌,司马懿以逸待劳,坚守不出。诸葛亮切断关陇道的计谋一时无法实现,遂就地分兵屯田,准备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把控生命的长度。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此与司马懿对阵百日后,孱弱的肉体禁不住事必躬亲的呕心沥血,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惆怅百结中,54岁的诸葛亮仰天长叹:“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诸葛亮走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兵少将寡的北伐之路到了无力回天的尽头。他半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留下了千古佳话。 现在的五丈原诸葛亮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5公里处,建筑在五丈原最宽阔的地方,从碑文记载看,大约建造于元朝。面对渭河,坐南朝北的五丈原诸葛亮庙,象征着他毕生都在向往北伐,追求国家统一。 来到诸葛亮庙门前,门前石刻卷轴上镌刻的《出师表》遒劲有力,豪迈奔放。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夜宿卧龙岗武侯祠,看到前人留在墙壁上的诗词文章,相同的人生境遇让岳飞触景生情,他挥毫泼墨,写下了《出师表》,慷慨激昂的报国之情在行书、行草和草书的交替变化中流泻于笔端。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时任岐山县县令的胡升猷重修武侯祠,花重金于京商袁保恒手中购得《出师表》拓本,又请来陕西富平雕刻大师樊登云刻于青石之上,并镶嵌于武侯祠献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之上。岳飞的书法抒发着一统河山的情怀,樊登云的刀工形神兼备,入石三分。后世称诸葛亮的文章、岳飞的书法、樊登云的刀工为“三绝”,《出师表》石刻又称“三绝碑”。 庙门的东侧有一座长约四米、高三米、厚一米的石碑,上书“心外无刀”。上世纪90年代,日本国际书画院院长野吕雅峰在参观完五丈原诸葛亮庙后,高度评价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写下了这四个字,赞颂他心中藏有百万雄兵,不用刀却胜似用刀。 庙门上方悬挂有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五丈原诸葛亮庙”,大门两侧有一副楹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女儿熟练背诵《出师表》后,我们一家三口免票入场。 诸葛亮庙呈长方形,分东、西、中三个院落。东侧是献殿,中院为正殿,西侧是后院。中院为主院,献殿前东西两侧有鼓楼和钟楼。献殿的钟楼前有一棵百年槐树,人称“结义槐”,粗壮的主干上分出三个杈,仿佛一个大写的“义”字。 献殿多为历代名人赞颂诸葛亮的牌匾:“汉室孤忠”“忠贯云霄”“蜀汉砫石”“名垂寰宇”……墙壁最上方已经黯淡的彩绘“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描述着那段群雄争霸的岁月。在下方众多的碑刻碑记中,岳飞的《出师表》异常醒目。 献殿和正殿之间有八卦亭,八角飞檐,顶端有八卦图样,梁柱五彩缤纷。昔日用于迷惑敌人的八卦阵,如今成为游人体验游玩的好去处。 我们来到正殿,门上方书“英明千古”的匾额,东西两侧的偏殿是大将魏延和马岱。忠烈勇武的关兴和王平站立在东侧,西侧则是张苞和廖化,怒目圆睁,英武异常。正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塑像,上面的匾额为“将相师表”四个字。两侧对联为:“短兵五丈原,长眠一卧龙。”诸葛亮塑像手持羽毛扇,神态自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他,头戴纶巾,手摇羽扇,风流倜傥,神情自若,他一生功勋卓著。他“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的殚精竭虑;他“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的运筹帷幄,怎能不让人顶礼膜拜? 他文能治国理政,武能带兵打仗,一生都在践行“东和北拒”的政治主张,无奈《隆中对》中谋划的两路军马夹击曹操的局面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或许是因为蜀汉和曹魏国力太过悬殊;或许是由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军事人才的匮乏;或许是因为刘备攻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千百年来,“遗恨失吞吴”的遗憾令世人扼腕叹息! 在浩如烟海的战争史上,诸葛亮也许算不上卓越的军事家,但他绝对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卓越功勋在于治理蜀汉,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名相。 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因为夷陵之战耗费的国力、民力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偏居一隅的蜀汉实现了“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走出正殿,满满的敬仰感充盈心中。正殿的两侧是东西厢房,一侧是诸葛亮五次北伐陈列馆,另一侧是诸葛亮生平陈列室。 千百年来,他近乎完美的形象根植于国人心中,文学形象的诸葛亮儒雅风流,无所不能。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同样忠肝义胆、智慧超群、正直高洁、光耀寰宇。我们一家三口进入西侧的“诸葛亮生平陈列室”,一件件文物无声地昭示着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成孤儿,十七岁隐居隆中,青年时期的他睿智博学、胸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的赤诚感动得他抛却遁迹山林的初衷,二十七岁时迈出茅庐。这一步,对诸葛亮而言,仅仅是一小步,但于历史而言,却奠定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他的高瞻远瞩和天才的敏锐预见令后世惊叹不已,从此,华夏历史上演绎出一幅荡气回肠的精彩画卷。 他殚精竭虑地辅佐刘备力挽狂澜。一缺兵力二没地盘的刘备,吃败仗如家常便饭,曹操大军来袭,面对危如累卵的时局,诸葛亮凭借着超人的胆识促成了孙刘联盟。孙刘火烧赤壁,三足鼎立雏形初现,曹操南下侵略的步伐戛然而止。 最让人震撼的,是东侧厢房的诸葛亮“五次北伐陈列馆”。这里,地图、壁画等大量文献资料拨开历史云雾,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站在“白帝城托孤”的壁画前,我思潮翻滚,诸葛亮是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大意失荆州的关羽败走麦城,生擒被杀。痛失关羽和荆州的刘备满怀悲愤地御驾亲征东吴。孰料东吴年轻的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兵败逃到永安。公元223年,先主在永安托孤,说尽千古君臣情:“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自古,帝王临终前都要诛杀一些重臣,以防子孙江山不稳。唯刘备推心置腹,这份坦诚感天动地。历史上身居高位的权臣,或置皇帝为傀儡,假君旨以逞己志;或牵着君主的鼻子,玩弄君主于股掌之间;甚至谋权篡位者亦不胜枚举,幼主重臣上演出一幕幕血腥而残酷的宫廷政变。精忠报国的诸葛亮和知人善任的君主刘备演绎出一番君臣千古佳话。 从此,43岁的诸葛亮辅佐刘禅,开始谋划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刘备光复汉室的遗愿,也为了实现自己在隆中所提出的北伐曹魏,进而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他先用4年时间做北伐的备战,7年间亲率大军奔赴前线,开始了北伐的攻防三部曲。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担任蜀国丞相,辅佐幼主刘禅期间,外交上派邓芝和东吴修好关系,和平共处;在内部修明政治,稳定人心。他发起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南征平叛;他推心置腹地收纳人心,为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五次北伐曹魏,在五丈原分兵屯田,但事必躬亲的他终因积劳成疾,遗憾地撒手人寰。 在军事展厅,陈列着一个用木头制作的外形如牛的器具,这就是后人想象出来的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据说历史上此物的承载重量大约是400斤以上,每日行程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这个神奇的装置为蜀国10万大军粮食供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此物的机械原理到现在都是军事上的未解之谜。他发明的连弩可以一次性发出10箭。扎马钉、八卦阵等先进的军事器械与战术,让蜀国以弱国力,创造出野战无一败的奇迹。 我们冒着凛冽的朔风来到后院,这里主要有落星石、文臣廊、武将廊和衣冠冢。 在正殿的南侧建有陨星亭,小小的亭子内用水泥塑封着一块表面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石块,此石为陨星石。有文字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据说是在五丈原附近发现的。传说这是人们为了表达对诸葛亮去世的哀思与怀念所造,如今五丈原周围村庄还有多个带有“星”字的村名,如落星堡村、同星村、原星村等。 诸葛亮纵有满腹的神机妙算,也离不开文臣武将这个团结协作的大团队。两侧的文臣廊、武将廊里面“站立”着众多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他们和诸葛亮一起演绎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朝代。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军秘不发丧,按照他生前的安排,蜀军用减兵增灶的策略偷偷撤离,走出函谷关的蜀军突然哭声震天。蜀军遵照诸葛亮的遗愿,把他葬在汉中勉县的定军山下。手下将士把诸葛亮生前的衣服埋葬在岐山五丈原,以示纪念,就是眼前的衣冠冢,它位于正殿的西南侧。 庙内还陈列着不同年代、大小不一的各种碑刻等。 走出五丈原诸葛亮庙,回望松柏掩映中的庙宇,我心潮澎湃,千年后的我们穿越历史的重重帷幕,依然为他儒雅的风范、卓尔不群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洁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我深鞠一躬,向这个不朽的灵魂致敬。 投稿微信:AKL173 本版绘图 秦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