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到乾陵“俑”抱历史 珍贵俑类文物重现盛唐风华

日期:01-18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05 文博视野·珍宝赏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唐三彩贴花马   彩绘骑马带犬俑   唐三彩牵马胡人俑   唐三彩袒腹胡人俑      □文/图 九九   近日,乾陵景区跻身国家5A级景区行列,连带出土于乾陵的许多珍贵文物也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人们的热议。唐三彩牵马胡人俑、彩绘乐舞俑、彩绘贴金铠甲骑马武士俑等诸多材质、形态各异的俑令人目不暇接,为人们重现了盛唐风华……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珍贵的文物——      唐三彩牵马胡人俑及载物骆驼俑   从“丝路”走来   近期,抖音上一股文物“活”过来的热潮席卷全国,各地文旅部门、文博场馆纷纷下场。其中,陕西一尊面带甜美酒窝与微笑的三彩牵马胡人俑引来众人围观,大家都很好奇这尊俑来自何方,面部表情刻画如此细腻生动,表情肌也圆润饱满,一举一动栩栩如生。1971年,考古工作者对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面带甜美酒窝的三彩牵马胡人俑就是其中之一。该俑为白色陶胎,陶体施绿、赭、白三色釉。这件俑的面部施白釉,其目深鼻高而宽,嘴微张露齿,面颊上有一对酒窝,以黑墨点睛、朱丹涂唇。该俑长发中分,红绳扎辫于两耳上方,辫盘于脑后,其上穿绿色窄袖长袍,领口外翻,腰系革带;右臂弯曲半举齐于肩,左臂弯曲齐于腰;下穿窄腿裤,足蹬赭色长靴,双手握拳,姿势呈牵缰绳状,立于方形踏板上。它的表情生动,面带微笑,从外形可看出是胡人形象。   胡人是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人群的统称,其所指人群是随历史变更而变化的。唐朝时,胡人主要指西域昭武九姓粟特人、波斯人或者以伊朗语系为核心的中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高鼻深目等身体外部特征能看出明显区别。当时很多胡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经商、旅游,他们也成为了唐代工匠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胡人俑也有身份等级的不同,比如有的胡俑为文官武将形象,有的是奴仆马夫形象,还有许多表演乐舞杂耍的形象。相同的是,这些千姿百态的胡人俑细节刻画传神,表情生动活泼,神态栩栩如生。   章怀太子墓中还出土了造型俊美、体形高大的三彩载物骆驼俑及牵驼胡人俑,其中三彩载物骆驼俑高83厘米,长66厘米,是乾陵陪葬墓出土最大的一件三彩骆驼。骆驼曲颈上仰,二目圆睁、鼻张口合、两耳高竖,四肢坚定有力,尾巴卷曲灵巧。它背负带有虎头形的包,上有夹板分隔,两侧饰以兽面纹,四周以绳索固定,内装贵重商品。这一时期的骆驼俑,有的背上还备有供途中搭帐篷用的竹排、饮食所用的水瓶和野兔野鸡等,这些正是丝路之上往来商旅的真实写照。   贴花马和彩绘贴金铠甲骑马武士俑   再现唐代“尚马”之风   唐代“尚马”之风盛行,宫廷舞马、画家画马、诗人写马,人们出外骑乘狩猎、体育竞技、疆场厮杀等都离不开宝马良驹。唐时,马是文化艺术创作的热门题材,代表着唐代社会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情趣。乾陵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墓中就出土了一匹造型独特、鞍鞯齐全、健劲有力的三彩贴花马。这匹三彩贴花马高约70厘米,相较其他地区出土的唐三彩马体形要大得多,身材高大的马颔首立于长方形踏板上,剪鬃缚尾、神采奕奕。细腻的形体刻画使马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生动逼真,配以雕刻精美的马具装饰,更显华贵。其头戴辔头,辔上有三个贴花,马身上配赭绿色鞍鞯,靳带上饰卷草贴花,以宝石镶嵌,黄绿相间,尽显奢靡华贵,是已发掘唐墓中出土的三彩文物中的精品。这匹三彩贴花马全身用了14件花叶形马饰装配,显得高贵华美,且其身无马镫、脖无马缰,应是唐朝宫廷仪仗队中的仗马。按照唐代制度,仗马待遇相当高,等同一个朝廷三品官员的俸禄。   唐代时上层社会流行狩猎,这是贵族们崇尚的户外活动。彩绘骑马狩猎俑,据推测是皇家贵族外出狩猎取得猎物的生动再现,骑马俑身后还悬挂着他的猎物——鹰和兔子。在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等陪葬墓中还曾出土一件保存较完好的三彩胡人骑马狩猎俑,该俑辫发盘于脑后,身穿绿色翻领窄袖袍服,腰缠一囊袋,身后马背上搭囊袋、挂大雁并蹲有一猞猁,整体形象栩栩如生。   在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骑马俑和彩绘骑马俑,其中最珍贵的是一组独步天下的——彩绘贴金铠甲骑马武士俑,其造型精美、做工精良、彩绘精微,展示了我国古代穿戴防护装具重装骑兵的完美形象。这种贴金铠甲骑马武士俑,其来源于汉魏时期的甲骑具装俑。身披甲具的重骑兵起源于西汉中期,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代最为辉煌,人马皆披重甲,辅以轻骑兵,其势锐不可当。东汉至魏晋时期,马鞍和马镫的使用解放了骑兵双手,马上兵器由戟变槊,亦可使用弓弩,骑兵也成为独立兵种。   唐以后因其机动灵活性差、花费巨大等原因,逐渐退出一线作战部队行列,而代之以骑射为主的轻骑兵。唐王朝在太宗时曾置“百骑”,这是为护卫帝王从事狩猎的卫队,到武则天时期改“百骑”为“千骑”,从府兵中挑选越骑、步射组成左右羽林军。古人云:“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军事、生产、交通都需要大量的马,因此马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有更多的反映。此组文物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马立于长方形座上,马面贴金,额顶处有一缨饰,马颈部、胸部与腹部披甲连缀,武士足踏高筒靴,左手牵缰,右手握拳前曲,生动传神,形神兼备,似乎随时一个命令就能策马飞驰。其陶塑技艺十分精湛,是唐代彩绘陶器中非常精美的珍品。该俑舍弃了实际作用不大的寄生,马颈上部护甲改变了原来用甲片连缀而成的“鸡颈”变成了一块,马面贴金代替“面帘”。武士为圆脸细眼、小口朱唇、八字胡,眉目清秀,头戴兜鍪、身穿甲衣、足穿黑色软布鞋,采镫跨骑马上,双拳中空,作牵马缰绳状。 懿德太子墓这组彩绘贴金铠甲骑马武士俑是陕西省唐墓中出土的罕见珍品。彩绘贴金铠甲骑马武士俑不仅独步天下,威力无比,同时也显示了唐王朝赫赫国威和鲸吞宇内的雄风。   骑马乐舞俑、袒腹胡人俑   为研究唐代礼乐制度提供珍贵资料   其实,除了在马背上进行作战、狩猎之外,乐舞也可在马背上进行。在沉睡了千年的乾陵古墓中,就有这样一支乐舞团。自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和章怀太子等三座陪葬墓中,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彩绘骑马乐俑,它们塑造了唐代乐工形象,展示了唐代一种特殊的骑马演奏的表演形式。这批乐俑中,乐工皆男子且手中残留乐器,他们或击鼓或吹笛,或吹箫或吹哨,俨然一个乐队组合。按服饰,乾陵乐俑可分为风帽骑马乐俑和笼冠骑马乐俑两类。乐舞俑做工精细、造型逼真、形态各异、体积高大、色彩鲜艳,不仅神态专注、着装整齐且色彩搭配十分讲究,红、绿、蓝和黑、白交织,尽显风采。   唐代音乐文化发展繁荣,音乐机构逐渐完善,教坊、梨园、礼乐署和鼓吹署等专门的乐舞机构应运而生,其设置足以与当今音乐学院相媲美。乾陵陪葬墓乐舞俑具有明显礼仪性质,它们出现在“号墓为陵”的高等级墓葬中,体现了当时乐舞盛行及皇室生前的奢华生活。唐代工匠们精心塑造的乐舞场面,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贵族们生活的艺术化诠释,为研究唐代礼乐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唐人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就艺术而言,除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之外,还有百戏等。乾陵陪葬墓中还出土了一批着装奇特、表情丰富传神的胡人俑,很可能是唐代的百戏表演者,为认识唐代百戏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尤以杂技为主,在出土的百戏胡人俑中有很多是袒胸露腹、手势各异的胡人,展示的是唐代幻人的形象。他们露出大肚形体,大大方方展示,以不藏不掖的表象迷惑观众,目的在于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各种手势表示的则是手彩类的幻术。如出土于永泰公主墓的三彩袒腹胡人俑。该俑头发中分盘辫于脑后,高鼻深目,昂首上视,身穿深绿色齐膝皮袍,绿色窄腿裤,赭色尖头靴,神气十足作亮相表演状,有考古学家认为其可能正在表演幻术。   彩绘上身赤裸骑马胡人俑也出自永泰公主墓。骑在高头大马上的胡人浓眉深目、阔嘴高鼻、满腮浓髯,上身赤裸、肌肉隆起,可以看到筋腱紧绷、线条优美。这尊胡人俑造型刻画精细,面部表情生动,肢体动作独特,人物性格鲜明,形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有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力士俑,但从这件俑的形态动作来看,又似乎正在进行健美表演。在当时的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书政文中,有“……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安可以礼仪之朝,法胡虏之俗……何必裸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的描述。因该俑屈臂于腹前,身上肌肉发达,恰好吻合其间记述,所以也有考古学家据此推断其正是史书中记载的泼寒胡戏,又叫乞寒戏。表演者会穿着裸露部分身体的服饰,戴着兽首面具边唱边跳并跟观众泼水互动,以祈求驱邪除病,来年身体康健。   值得一提的是,在永泰公主墓还出土了33件彩绘木俑。他们头戴帷帽,身穿圆领长袍,腰束黑带,双手合拢握一长木棍,每件高约10厘米、宽约2厘米, 呈站立之势。因为是木质雕刻,这些俑人出土前就已有残损,出土之后更难于保存。据考古学家研究检测,木俑均以柏木刻成,是在选好的木质材料上先雕出俑的形状,然后涂粉并以朱、墨等色彩绘出人物的五官衣饰等,其用笔简练、写实生动。在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出现了殉葬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由于木俑不好保存,所以出土实物并不多,且唐墓出土主要为陶俑,彩绘的木俑更是极为少见。这批木俑造型优美、面目清晰、服饰华丽,可谓弥足珍贵,是研究唐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