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网络媒体转载的本报一篇关于薛振清和闫秀英老人热心公益的报道。 网页截图
“如果没有那50块钱的救助,可能就没有我的今天。”20多年前,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心人资助了50元学费,让家境贫寒的李先生得以继续学业。多年来,在这份爱心的鼓舞下,李先生刻苦学习,如今事业有成。
虽是滴水之恩,李先生却一直念念不忘。前不久,他向西安晚报“找到你”栏目求助,希望记者帮忙找到当年的那位好心人,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他也想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50元钱雪中送炭
资助人名字铭记在心
今年37岁的李先生是蓝田县三里镇人,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患有精神疾病。他回忆,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买衣服,他一度只能穿奶奶的衣服和鞋子去上学。1999年,李先生在三里镇五里头村小学读五年级时,父亲病情突然严重,一时间整个家庭举步维艰,他甚至面临失学的风险。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时,班主任告诉李先生,学校帮他联系了一笔50元的资助,资助人名叫薛振清。“听到这个消息,我既高兴又感动,这50元是我一个学期的学费。”李先生说,那时他虽年纪尚小,但也知道这笔钱来之不易,薛振清的资助让他得以继续完成学业,也给他们一家人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于是,年龄虽小却很懂事的李先生写下一封感谢信交给班主任,借以向那位好心人表达感谢。
“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把薛振清这个名字记在心里。”李先生说,这份温暖一直给他力量和勇气。他心里明白,唯有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这份资助。此后,他刻苦读完初中、高中,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还顺利读完硕士研究生。
“好心人家住哪里?年龄多大?我没有和他见过面,没有当面表示过感谢,是我心里的遗憾。”李先生说,如今他在西安市一家国企上班,事业小有所成,他希望能找到好心人,告诉对方,他没有辜负当年的那份资助与期望。
网上搜寻好心人信息
求助媒体了却遗憾
由于只知道资助人的名字,没有对方其他任何信息,前不久,李先生在网络上搜索时,意外搜到2005年3月《西安晚报》刊发的一篇名为《89岁老夫妻16年捐款5万元 家里铺土布床单》的报道,报道讲述了当年已89岁的薛振清和87岁老伴儿闫秀英多年资助失学、贫困学生的爱心事迹。
“从时间和名字来看,这篇报道中的薛振清爷爷应该就是当年资助我的好心人。”李先生说,看到报道后他才得知,薛振清那时还资助过很多和他一样的孩子。“如今已时隔20多年,薛振清爷爷和老伴儿可能早已不在人世。我应该提前寻找、联系他们,太遗憾了。但无论如何,我仍然希望能了解老人更多的信息。所以搜到这篇报道后,我第一时间就向你们求助。”
李先生说,若老人确已不在人世,他想去看望一下老人的家人,或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也了却自己心里的遗憾。
记者多方打听
终寻到老人家属下落
接到李先生的求助后,记者也在想办法寻找关于薛振清的信息。记者发现,除了“89岁老夫妻16年捐款5万元 家里铺土布床单”报道中提及“老两口对公益事业的执着带动了华山社区全体居民”,2005年1月,《西安晚报》发布的另一篇报道中还提到“来自华山机械厂的离休干部薛振清及老伴儿闫秀英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赠1000元”。综合两篇报道中的有限信息,记者推测,薛振清老人曾长期居住在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华山社区。
1月13日,记者联系华山社区工作人员,希望能通过他们确认薛振清老人及其家人的情况。很快,华山社区党委书记赵宝珠传来消息,经了解,薛振清及闫秀英老人已去世,他们曾收养了一儿一女,其女儿居住在户县,其儿子去年去世,老人的儿媳也年事已高,目前仍居住在华山社区。此外,社区工作人员向老人的儿媳转达了李先生的意愿,老人儿媳表示愿意与李先生见面。
1月14日,记者将该情况告知李先生,他很激动,连连道谢,并表示1月16日要亲自上门看望老人的家人。此外,李先生还告诉记者,他也想像薛振清老两口一样,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把老人的这份爱心延续下去。
记者 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