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进的校领导班子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关键时期。西安市西电中学变革“教”与“学”方式,用丰富的科创课程、精彩的社团活动、有趣的创新实验“点亮”智慧课堂,老师成为“点燃”学生科创梦想的神奇“魔法师”,科学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有效“打开方式”。 科学“种子”在实践中生发 1月8日下午,西电中学机器人社团活动教室气氛热烈,学生们小组合作,有的对车体进行拼装调试,有的在电脑上修改参数,经过一番认真操作,机器人按照指令,在地图上沿着既定轨道行进,成功完成了多项任务。 “我们自己拼装、编程,在失败中探索、在协作中成长,特别有成就感。”初一9班学生李易扬说。 在无人机社团活动教室,学生们专注地训练无人机飞行技术。在学生的操控下,一台无人机从起降区起飞,穿过拱门,绕过标志杆,穿过高环……另一台编程无人机起飞后在A区采集到需要运输的物品,再飞到B区,实现了精准投放。 “在实践操作中,我对很多数学和物理知识加深了理解,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高一8班学生杨宇博说。 据了解,2016年,西电中学率先开启创客教育的探索,开设11个STEAM项目课程,覆盖可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机器人与控制技术等8个领域,全力打造多元化、多层级的STEAM校本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开设“科技创新实验社”“3D打印与创意设计”“ENJOY AI机器人”“Arduino智能小车制作”“编程无人机”等丰富多彩的科技类社团课程。 老师们潜心钻研,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创意思维,带领学生搭建模型、编写程序、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孩子们的科创热情被充分点燃,多次在大赛中斩获佳绩:近3年来荣获全国总冠军2人、季军2人,国家一等奖13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7人,省赛冠军6人、亚军8人、季军4人,省级一等奖38人、二等奖56人、三等奖66人。 创新实验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来,同学们每人拿一个日光灯管,轻轻碰一下这个辉光球,看看会发生什么?”物理老师卢卉神秘地说。“哇,好漂亮,为什么会这样?”看到大家手中的日光灯管发出彩色的光,且光束能随着手的移动改变长短,学生们感到既惊喜又好奇。 卢卉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原理。在她的引导下,同学们明白了:辉光球内部电势高、手的一端电势低,辉光球里的静电高压会激发灯管里的荧光物质,使它发光,而两手之间灯管的电势高低一样,因此不会发光…… 像这样有趣的创新实验,每天都发生在西电中学的教室或实验室里。物理教研组的老师们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师生们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利用课余时间共同研讨、反复尝试、执着研究,创新性地制成“静电除尘”“电磁阻尼”“彩虹圈”“旋转的液体”等百余套成套的教学仪器设备,有的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其他学科也积极探索应用创新实验课程,化学、生物STEAM实验教学小组的“互滴宝鉴”“二氧化硫的自白”“铜板刻字”“一枚蛋的沉浮人生”等课程,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与此同时,学校德育处依托科创体验中心核心力量,设计了“科技嘉年华”“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科技德育活动,并组织学生前往陕西科技馆、交大物理创新实验室等地开展生涯体验,提升学生参与度,让科学教育更接地气。 在校长吕祚弘看来,科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涵育和思维的培养。“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大力营造趣味性、开放性学习氛围,打破知识灌输型教学,鼓励跨学科教学,推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教学,让学生真正能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培养让人受益一生的科学思维。”吕祚弘说。 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下,近3年来,西电中学办学质量连年攀升,连续获得莲湖区教育系统综合量化考核一等奖、中高考质量一等奖,获得西安市“新优质”学校、西安市普通高中特色实验校、西安市科技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获评陕西省教育督导评估“316工程”素质教育暨质量提升优秀学校,被誉为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董娅婷(西安市西电中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