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西安市人民体育场北入口 记者 谢伟 摄
一条曾运行60年的废弃铁路,摇身一变,成为城市公园;明城墙内唯一一座综合公共体育场地,市人民体育场以全新面貌回归;原市委礼堂化身市工人文化宫……
1月14日举行的2024年度西安市为民实事重点项目观摩暨集中运营启动仪式中,一大波“回忆杀”汹涌来袭。
再相逢,正青春。这些老地方的新风景,不仅勾起了无数老西安人内心深处的回忆,也是西安作为特大城市,在发展中巧妙盘活闲置低效资源、实现高效再利用的生动实践。
“唤醒”老建筑承载的旧时光
一座城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铁路专用线。
20世纪50年代末,西安城北最大的国营厂西安红旗机械厂建成,配建红旗铁路专用线,总长约13公里。
彼时的红旗铁路在服务多家企业的同时,也担负着西安钢材、粮食、油料等物资的部分运输任务,称得上西安北郊的工业“生命线”。
“这条铁路已经成为一条连接附近居民与学生日常出行的特殊通道,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故事。”市民王先生回忆,自己孩童时期常常沿着铁道线嬉戏玩耍,“踩在枕木上蹦跳,和小伙伴站上铁轨比拼平衡力……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至今历历在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容,红旗铁路专用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沉寂地躺在城市一隅。
从2020年红旗铁路将改建为文化公园的消息传出,到2024年5月沿线周边土地拆迁整理工作全面完成,一场让土地资源由低效存量转化为优质增量、让“沉睡资源”转化为“有效资产”的改造,拉开了帷幕。
在改造方式上,“废旧资源再利用”是关键,即以现有铁轨、周边地块和地下空间为基础,打造综合性城市公园。在规划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围绕居民休闲、健身、运动等多元化需求,沿线布置了8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如今,红旗铁路公园已经正式对外开放,园内的配套设施建设也正在逐步推进。不久后,漫步红旗主题宣教区,可流连于展示红旗铁路发展历程的陈列馆、影像记忆馆,追寻历史的踪迹;行至露营茶咖休闲区时,捧着一杯咖啡与三两好友围坐畅谈,感受柔软的时光……
“没想到能再次与童年的‘朋友’重逢。”看着在公园里欢笑嬉戏的孩童与悠然穿行其间的小火车,王先生有些动容:“我的思绪瞬间飘回了小时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城市记忆。视线转向中心城区,曾担负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重任的市人民体育场,见证了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西安市首届古文化艺术节及大型文艺汇演等诸多历史画面,承载着很多老西安人的情感与记忆。
“每年夏天,我都会和同学一起去市体育场北门口附近游泳,那时一张游泳票大概是5分钱,我们一玩就是一个下午。”50多岁的市民朱先生回忆,那时的市体育场热闹极了。
岁月变迁,由于设施陈旧、功能欠缺,市人民体育场不再能满足市民群众体育健身及文化活动的需求,改造势在必行。
“留、改、拆、建”是这场改造的关键词,在现有物理空间中,充分挖掘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最大程度地守护与保留市民心中珍贵的回忆。“我们特意聘请老匠人,通过一张1961年拍摄的老照片,对体育场北大门按照原有的‘水刷石工艺’1∶1进行修复。”西安城投文体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张帅说。
这座体育场馆如今已“破茧重生”,成为涵盖田径场、综合运动馆、标准游泳馆、室外运动休闲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六大板块的全民健身打卡地。
红旗铁路和市人民体育场的转型升级,是西安盘活闲置低效资源的两处缩影。
2024年5月,财政部网站公示了首批15个城市更新行动示范城市名单,位列其中的西安加紧了城市更新的步伐。通过盘活闲置低效资源对存量空间优化提升,则成为西安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
据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消息,2024年以来,西安持续聚焦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以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为抓手,多措并举盘活存量土地,扩宽项目建设供地渠道,助推大产业、大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助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以存量优化“升级”一座城
近年来,西安一直在进行盘活闲置低效资源的探索,如建国路、三学街等老街区和老钢厂、西影厂等工业遗存的提升改造,以及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图书馆、市科技馆的更新,其核心都是通过对闲置低效资源的优化和再利用,将城市记忆同现代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城市功能焕新和产业迭代升级。
依托原陕西钢厂改建而成的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每逢节假日便游人如织。“从昔日的生产繁忙,到停产后的荒废萧瑟,再到现在文艺时尚的新生,一切恍如隔世。”曾是原陕西钢厂职工的刘先生,如今重返园区工作,一有机会,他便向游客讲述厂子的历史,比如这处美丽的水景曾是酸洗池、这些屋顶是原来的车间轨道、这些艺术品是废弃的旧零件……
园区融入了艺术咖啡、短剧拍摄、创意婚礼、主题摄影等多元业态,成功转型为集创意办公、文化商业、展览展示为一体的设计产业集群,成为城市更新和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样板。
老钢厂的保护利用还在“更新”中。据了解,基于老钢厂旧厂房改建的“钢厂印迹博物馆”将于2025年升级为“城东印象体验馆”,通过互动体验、多媒体演示等,让参观者能沉浸式体验钢厂文化与工业遗产的魅力。
这些闲置低效资源的盘活利用,并非简单地把旧东西用新的替代掉,而是以产业为驱动,以文化为导向,因地制宜引入新的生产要素,通过让各种资源重新组合、相互作用,对城市存量进行价值提升、功能提升。
“存量”变“增量” 做好盘活“大文章”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在我市特大城市转型发展专题辅导会上表示,西安正在开展的盘活存量资源带动增量等工作与中央对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高度契合,是符合特大城市发展规律的务实之策、创新之举。
实际上,“盘活存量”的另一面是“控制增量”。对此,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杜雁平认为:“目的就是减少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更好地发挥土地储备‘蓄水池’和投放调节的功能。”
那么,西安如何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存量中挖掘潜力、做出增量,实现更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首先,“盘活存量”要全面摸清底数,坚持规划引领,全面兼顾不同片区的发展条件与承载能力,对低效闲置资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布局再优化、价值再发现、功能再拓展、整合再利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如一个新的商业体引进,不仅要考虑到交通、饮食、住宿、展演等相关配套,还要考虑与周边区域的联动,通过一个项目激活一片区域。
其次,“盘活存量”要盘而有效、提升质效。其中“活”字是关键,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在存量载体中强化产业导入,创新业态组织,加快企业集聚,实现因“盘”而活、因“盘”而兴。比如拆掉围墙、与城市产生链接的西影厂,以及由太阳锅巴厂改造为新潮产业园区的“量子晨”,都是通过因地制宜的产业导入,为闲置低效资源引入“活水”,使之实现价值赋能,为整条西影路带来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另外,在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的过程中,更要以人为本,目光聚焦市民群众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文化设施、生态空间、休闲场所等服务供给,以更多复合型、小而美项目,打造全龄友好、全域美好的现代化城市。
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方能可持续。向存量要增量、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老朋友才会有新活力,老地方才会有新风景,城市才会有持续的新动能,盘活这篇“大文章”写起来才会水到渠成、酣畅淋漓。 记者高茹钰 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