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
黄河,隐喻或敞显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政治变迁以及精神生活的历史。这条流淌在中国大陆北方的河流,数万年前已发育成直通大洋的水系,改变着大地的面貌,滋育着生命万物,在历史进程中,成为早期中华文化的摇篮。
古代称河流为“水”,水前加专名词,即指代某一具体河流。而黄河的专称是“河”,“河”在古代是“黄河”的专名。《尚书·禹贡》《山海经》以及司马迁《史记》等先秦、秦汉文献,都以“河”称“黄河”,并有“宗河”“大河”“上河”等称谓,显示出黄河在河流中独尊的地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并天下而帝”,“更名河曰德水”,今在府谷墙头黄河岸边有“秦源德水”的刻石,但嬴秦短祚,“德水”并未因其建立大一统而有流传。
“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尔雅·释水》对黄河的源头与河水的颜色作了第一次考释,也有意无意把神话所谓万山之祖的中华第一神山昆仑山脉与黄河联系起来,从地理源头赋黄河以神圣。“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周诗就有以“河”水清浊比寿喻事的诗句,“浊河”在史籍中不时出现,说明此时“河”之清浊已进入日常生活的语境之中。然而就黄河的名称看,直到东汉《汉书·地理志》问世前,尚未有专业的历史地理著作把“黄”与“河”相连并用,“河”还是黄河的专名词。黄河发源于昆仑支脉巴颜喀拉山,由海拔4000多米的大陆一级阶地青藏高原,到流入渤海归于海平面,流经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的二级阶地黄土高原,其占黄河流域面积的85%。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径流几尽归于黄河,夏季多雨,秋季“百川灌河”,黄河也因而在颜色上有了季节性的变化。
应该说,秦汉以降,统一国家的形成与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河套地区、阴山以南的大规模移民,屯垦实边,农业耕作范围大面积扩张,“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黄土高原,在人口增加、营造与垦殖扩张的推动下,自然植被退化,地表疏松,水土流失加剧,“河”水浑浊成为趋势。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可以提供更多的物产给养,增强国力,但无疑给下游带来无穷的水患,至西汉王莽时,就出现“河水重浊”,以致时有“一石水六斗泥”的现象。班固首次在《汉书·地理志》中以“黄河”来表“河”,“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址在今河北境)入黄河”。这是黄河名称的第一次出现。
“四渎(江、淮、河、济)之宗”“百川之首”的“河”,自此开始了由其专名转名“黄河”的历史。魏晋南北朝,“黄河”一词已常见于文赋之中。胸怀政治抱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成公绥《大河赋》,“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以之注“河”。在此,雄浑的“河”不仅黄,而且与美相联系。“黄河西来决昆仑”“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远上白云间”,唐代李白、刘禹锡、王之涣等文学家这些传诵至今的佳作名句,更是赋黄河以人文的诗意乃至神性的内涵。
“河”在转名为“黄河”的同时,其人文意义获得了更广泛的表达。考稽河流名称的变化,自此开始以“河”代“水”成为一种普遍性表述,延水、渭水、汾水,改称延河、渭河、汾河,“河”成为河流的“词根”。随着黄河在下游河段不时“溃溢横流,漂没陵阜”,人们将对安流的期盼和王道政治相联系。实际上,从国家大一统政治来看,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治理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黄河清,圣人出”“河清海晏”等,是古今对政治清明和黄河治理的比拟期盼。东晋葛洪《神仙传》中麻姑与彭祖“斗法”的故事,以“不到黄河心不死”喻示黄河变清之难。今人“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口头用语,进一步固化了“河”转名“黄河”的历史必然性和其现实存在特性。与政治变迁相联系,黄河的“雄浑”“壮阔”映入民族的日常思维之中,构成中华人文的精神底色。
晋陕蒙交界的府谷墙头乡,是黄河入陕之地,也是晋陕黄河右岸沿黄观光公路的北端起点。自墙头以后,黄河左带吕梁,右襟陕北,深切黄土高原以至禹门口,形成700余千米长、深皆在百米以上的晋陕峡谷,河谷底宽400~600米,河道全程落差600多米,是黄河中游河流比降最大的一段。黄河经由府谷墙头乡“金龙湾”缓流浩荡,进入峡谷,一路在碛口、壶口、禹门口激流跌宕,奔腾雄涌,在延川蛇曲逶迤蜿蜒,乾坤变化。
在晋陕峡谷的禹门出口,“如山如沸”起伏的水浪破口而出,急流如“下龙门,流浮竹,驷马难追”;随之进入开阔达3~15千米的汾渭谷地,铺展似“锦绣吹拂”,行进中接纳两岸支流冲淤摆动,南向120余千米在潼关与接纳洛河的渭河相会,洋洋大观转而东流。潼关是黄河晋陕段的最南端,也是黄河在晋陕豫三省交界东流出关的转折点。
南北800余千米的黄河晋陕右岸,有古道边塞农耕与游牧交织的苍凉与壮美,有华夏历史上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印记,有王朝政治兴衰、一统与分裂的缩影,更有历代治水英雄的传奇与梦想。晋陕峡谷段,沿黄据险而立的府谷古城、葭州古城、吴堡古城载录着过往的历史。无定河流经清涧县,其近黄河处,右岸下切环绕的李家崖古城遗址,出土了石雕骷髅和陶刻“鬼”字,揭示了先秦文献记载“环中国而北”的鬼方曾经的所在及文化形态。接纳延河入黄的延川,有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蜿蜒的蛇曲,多个古渡水关点缀其间,浩荡的河水、柔美的河曲,演绎出刚柔相济的乾坤湾;傍河还有沟深垒高、山环水抱的明代会峰寨。
出晋陕峡谷禹门口,是夏商之龙门,“大河之要津,中游之险塞”。黄河岸边有禹王庙和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印迹,记录着上古英雄“疏导”治水的智慧。右岸韩城,有两周时期梁代村遗址,展示了少有史载的古芮国文明,循最新考古线索,到澄城刘家洼遗址,看到正在揭示的古芮国晚期都邑,及其至东周时文明衰落之物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韩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人文景点众多:反映春秋时晋国之变的三义墓,是声誉远播海外的历史戏剧《赵氏孤儿》三位原型人物的纪念墓地。有“究天人之际”的太史公司马迁的祠墓,记录司马迁家族命运的汉太史遗祠。沿黄而下的合阳,是三代之夏有莘国所在地,洽川曾经是“人烟辐辏,庐舍云屯,花鸟舟航之盛不殊楚越”之名区,有《诗经》周文王“在洽之阳,在渭之涘”天作之合的美好爱恋。有黄河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充满诗意遐想的万亩芦荡。
华阴有建于汉代集灵祀神的西岳庙。在西岳庙的望河楼,南望华山莲台仙掌,侧眺黄河对岸首阳山,映现巨灵“手擘开其上、脚蹈离其下”,中分华岳与首阳的神话传说,从此关中大地山海分离,河通地出,渎通中国垢浊,黄河开始了洪波喷流奔大海的壮阔历史。“巨灵擘山”,大禹导河“南至华阴,东至底柱”,都是中华治水的经典。
黄河与其支流构成中国北方大陆的主要水系,影响着自然和地理环境。黄河“出龙门”奔大海,孕育了生命和文明的辉煌日出。黄河的浩荡悠然、激流澎湃与雄浑壮阔,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神信仰与象征。
《陟彼山河:晋陕黄河左岸的历史与人文》《出入龙门: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增订本)》,王子今、孙家洲、高从宜、桂维民、李百勤、赵瑞民等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