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打包锅盔馍 记者张佳 通讯员王三合 摄
本报讯 (记者张佳 通讯员王三合) 近期,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徐杨村的一座座温室大棚里,原本“猫冬”的农闲时节变成了群众增收的“冬忙”时间。
“每天能出300多斤菜,每斤价格在1.5元至2元之间,承包的2个大棚每年能卖10万元!这茬种完后,立即整地继续种植,每年四茬,人歇地不歇。”正忙着采摘小白菜的种植户刘永继说。
为发挥“冬闲田”效益,2023年4月,徐杨村通过流转“冬闲田”,与西安真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果蔬种植”的循环生态农业,聘请农户参与种植和管理,着力提高蔬菜种植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推动村民、村集体“双增收”,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园区给我们提供种植技术和有机肥料,我们只要把菜种好就行。”刘永继说,“咱园区的蔬菜品质好、不愁卖,很多山西、甘肃的外地客商都是连着几年来收购。”
“公司目前实现年经营收入1500余万元,常年固定用工50余人,村民们不仅可以在公司所在园区务工,还可以承包大棚自主创业、致富增收。”徐杨村党支部书记叶东峰说,园区分为果蔬种植区、生态养殖区、休闲采摘区三个区域,其中果蔬种植区占地260余亩,建有设施大棚74栋,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甜瓜等果蔬,并全部采用有机种植方式,保证果蔬的品质。
揉面、分团、擀皮……同日,在位于徐杨村的西安市临潼区兄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操作车间里热气腾腾,工人们正在忙着加工锅盔馍,为即将到来的春节销售做准备。“公司目前主要生产锅盔馍、白吉饼、小麻花,现在每天面粉用量能达到5吨至6吨。”公司负责人王博说,公司固定用工30多人,平均工资每人每月3000元到4000元之间。
“近几年,我们通过村企合作,盘活村里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物业经济’,西安市临潼区兄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还通过村企共建、产业扶持等,为村集体经济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叶东峰说,2024年底,徐杨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超40万元。
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破解集体经济增收难题。临潼区先后组建了智慧农业、示范养殖业、石榴产业、集体经济等4个区级发展联盟,培育18个新型经营示范主体,2023年以来累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9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