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医疗团队为患者精准除“早癌”
日期:01-05
小李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上班族,平日里工作节奏快,生活习惯不免有点小随意。饮食方面他最钟爱火锅、烧烤,每每在深夜加班时,泡面和辣条更是其夜宵标配。就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小李开始频繁感到胃部隐隐不适,于是他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检查。随后被医生告知在胃壁上有一个肿物,看起来像是胃黏膜下病变。
许多人谈“病变”色变,小李同样十分担忧,“‘胃黏膜下病变’是不是代表有肿瘤?需要手术切除吗?”张明鑫副院长解释说:“胃黏膜下病变就是指在胃壁的黏膜下层出现了一个异常的小肿块,有可能是良性的,比如脂肪瘤、平滑肌瘤等,但也有可能是具有恶性倾向的,比如胃肠道间质瘤。不过也不用太过紧张,它只是藏在胃壁的‘二层楼’中,还没有突破胃壁。”医生形象地给小李打了个比方,“你可以把胃想象成一个‘洋葱’。表面一层是黏膜层,然后是黏膜下层,再往下是肌层。胃黏膜下病变就像在‘洋葱’中间长了一个小疙瘩,不容易被发现。”
为了进一步明确小李胃壁上的肿物究竟是什么,消化内科一病区主任崔曼莉为他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这种检查就像是给胃“拍B超”,可以看清病变的层次、大小和回声信息。检查后,崔曼莉告诉小李,这个肿物直径大约3厘米,病变虽然不算小,但没有恶性浸润的表现,病变生长在固有肌层,即胃壁的第三层,并向胃壁外生长,最外层仅剩一层薄薄的膜——浆膜。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尽早切除,专家团队为小李量身定制了一场内镜下的微创治疗。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治也有了显著提升。对于胃黏膜下病变,临床中开始尝试使用一种新的“浆膜下剥离”方式,这种手术是在人体的“第四空间”进行,即胃壁与浆膜层之间的潜在间隙,在病变剥离过程中,仅保留最外层的浆膜层,绕开密集的血管网络和肌层,保证病变能够被完整切除,又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创伤。手术如期进行,术后经病理证实,小李胃壁上的肿物为良性的神经鞘瘤。
“胃黏膜下病变十分隐蔽,尽管大部分胃黏膜下病变是良性肿瘤,然而部分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甚至可能发展为癌症。尽早发现、科学诊断、合理治疗至关重要。此外,日常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最有效且低成本的防病方式。” 崔曼莉说。
记者 王江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