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人
康振亚,清光绪三十年(1904)出生于长安县郭杜乡张杜村(今长安区郭杜街道康张村),弟兄六人,他排行为六,遂有乳名“五续”。他的叔父在河池寨村置有地产,后移居该村。叔父无子,就过继康振亚作为嗣子,后人遂以其为河池寨村人。
他天生失明,12岁时,拜细柳东祝村小戏艺人冯东娃为师,学习小戏。这位冯先生,因为给小戏宗师腊贯(名须生康盛富的父亲)担任琴师而驰名。在学艺的过程中,康振亚显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尤其对弦索的把握令人称奇,冯师一见大喜,就倾囊相授,竭力扶持。不出一年,康振亚就远近闻名了。冯师主动让位,常给他当帮衬。师徒形影不离,一时成为坊间美谈。
康振亚曾受邀加入西安三意社,得到原金盛班琴师刘荣的点拨,技艺大进。民国十二年(1923),康振亚加入西安正俗社,跟名鼓师荆永福搭档。在这里,他辅佐高天喜、高登岳、王德荣、梁箴等人改良了秦腔声乐,奠定了正俗社的艺术风格,对现代秦腔音乐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主持下,正俗社改秦腔音乐升G调式为升F调式。经过正俗社的实践,20世纪上半叶升F调式就已经成了秦腔主流调式。正俗社还改秦腔传统的包调伴奏为包腔伴奏,通过对李正敏、袁克勤等人唱腔艺术的打造,使包腔伴奏迅速成为秦腔伴奏的主要方式。在他引导下,经过吴茂林、荆生彦、王东生等人的不懈努力,秦腔新式板胡不断改进,并取代二股弦成为主奏乐器。通过刻苦摸索钻研,康振亚创造了揉弦、搂弦、弹弦、搓弦等新的板胡演奏技术。同时,他还在秦腔变调技术上作出了重要尝试。
西安“围城”期间,康振亚脱离正俗社,受王来来之邀,与其他小戏艺人一起培养出了以袁克勤为首的“八个娃”。康振亚弟子吴茂林、荆生彦,先后担任琴师,把正俗社的艺术改良成果巩固下来。20世纪30年代,吴茂林先后受邀甘肃平凉平乐社、宁夏银川觉民社等处,不但把正俗社的艺术风格传播开来,还为当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琴师,成为甘肃现代秦腔音乐的奠基者。荆生彦则先后在西安正俗社、西安正艺社、甘肃平乐社、西安晓钟社、陕西省戏曲剧院等剧团担任琴师,跟王东生长期共事,对其艺术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他还对甘肃名琴师李智中多有指点。
20世纪30年代初,冯钦哉以3倍薪水、20亩地的待遇,聘请康振亚至牖民学社,跑遍陕西东部乃至豫西大部。就在此时,名旦孟遏云的唱腔深受他的影响。1935年,李正敏应上海“百代公司”邀请,赴沪录制唱片时,专门邀请康振亚同行。也是在这一年,康振亚喜得爱女,各界名流纷纷祝贺,易俗社著名编剧范紫东给孩子起名“德贞”,还预先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德善”“德本”,同时给他取了“振亚”的大名。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欣然命笔,题字“西秦第一琴师”,并制牌匾(可惜牌匾在“文革”中被毁)。
“西安事变”后,康振亚加入在西安演出失败的汉中新汉社,并随社定居宝鸡。他带来了秦腔新式板胡,并指点新汉社演员,使该社演出水平发生蜕变,成为声闻西北的名社,在西安乱弹代替西路秦腔成为宝鸡秦腔主要流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康振亚也是宝鸡秦腔现代音乐的开创者。新汉社名旦师凤琴、名花脸米新鸿等人,都是他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新汉社散班后,回到家乡的康振亚收同村杨宇良为徒弟。1947年,康振亚到晨钟剧团担任琴师。在他的帮助下,名旦宏秀云、余巧云,名生王新成、张全民等人的唱腔都有了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康振亚基本退出了正式剧社。1953年,他的学生袁克勤组建长安县木偶剧社,特搬请师傅进社相助。名琴师吴廷安、王生瑞等人,就是这个时候受到康振亚指点的。1962年,西安易俗社纪念建社50周年,花重金邀请康振亚担任大型演出活动的主奏琴师,事后社里额外赠与他12袋面粉。
晚年的康振亚身居河池寨,以卖甑糕为生,远近乡党尊敬他,所以他的甑糕常常很快售罄。附近每有文娱活动,他积极参与,深受欢迎。不过,康振亚脾气暴烈,据说李正敏、杨正俗、康正绪、袁克勤、高新岳、吴茂林、荆生彦、杨宇良等人,都是在他的拳脚下学艺的。也因此,他很难固定在一个剧社,所以就成了著名的江湖艺人。
康振亚一生洁净,衣冠不整的登门拜访者会被断然拒绝。但他诲人不倦,身边总有慕名求艺者,故长安西部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秦腔音乐风格流派,被人盛赞的“杨师调”就是其中之一。
1976年5月23日,康振亚在家中去世。他生前时常念叨:民国二十六年(1937),上海胜利唱片公司来西安给三意社录制唱片,社里专门请他担任琴师,可惜这次录音没了下落。但可以告慰他的是,到20世纪80年代,这批唱片的模板在长埋半个世纪后终于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