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富
过年要洗年澡的,这是家乡代代相传的年俗,意为洗去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的晦气、霉运,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拥抱新的一年。其实,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期盼的体现。
小时候,我很怕洗年澡。为啥?冷啊。那时家里没有热水器,也没有取暖器。洗年澡一般在大年三十这天,如果有太阳,就算幸福了。母亲会把时间选在正午,在大铁锅里烧一锅水,把大木盆放在院坝的阳光下,让我脱光坐在木盆里,母亲舀来热气腾腾的温水慢慢地给我从头上淋下,然后往身上抹肥皂揉搓。
尽管头上有阳光晒着,还是会冷得上牙磕下牙。但一个冬季没洗过澡的皮肤,在母亲的手轻轻揉搓下,我闭眼享受着挠痒痒的惬意。原来的抗拒心理,因舒服而转变到后来不愿离开澡盆。母亲却不答应,她怕洗久了冷感冒,后面还有弟弟妹妹排队呢。
上小学后,就不要母亲给我洗年澡了。大年三十那天,自己烧一锅热水,像大人一样躲进茅厕洗。茅厕是土坯墙草房,四面透风,几乎每洗一次,都会感冒一次。感冒了是要忌吃腊肉、腊鸡的,以免引起肺部感染。因而正月里走亲戚,看见香喷喷的腊肉流口水,却吃不成。在缺衣少吃的年代,那个强忍的滋味是很难受的。
直到上高中,我才第一次洗过水龙头放出的热水澡。注意,是水龙头放出的热水,不是现在那种专业的淋浴喷头。那时,男生夏天可以到河里洗澡。但到冬天,就不敢下河了。
青春期的人儿,懂得爱干净了。学校没澡堂,皮肤发痒了,我们就在寝室里用保温水瓶的水擦拭一下身子。班上一个家在树脂厂的同学知道后,就常带我们去树脂厂的电石车间小澡堂洗澡。说是澡堂,其实就是将用于冷却高温管道的水,接进一间只有五六平方米的小平房,将一个热水管一个冷水管的水龙头并在一起。
这是车间工人的小洗澡间,也许因为僻静,没有门。我们洗澡都是晚自习后去,这时正错过工人下班。到放寒假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五个同学邀约,想提前洗过年澡。嘻嘻哈哈来到电石车间门口,发现拦了一根绳,绳上挂着花花绿绿的布料。我们以为谁做好事,挂的门帘。掀开进去,却听见一串女人的尖叫,吓得我们赶紧逃跑了出去。
原来,门口挂的是女人们做警示的花衣服,被我们几个不谙世事的愣头青撞了红线。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家乡小镇上突然开了几家专门对外的收费洗澡店,都很小,可同时容纳三四人洗,一人一个小单间,有浴霸取暖,定了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从腊月二十四起,几乎每天从早到晚,前来洗年澡的人络绎不绝。一人两元钱,听说一天收入好几百。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暴利了。
小镇上的洗澡店没红火几年就冷清了。因为乡下人家大多修了楼房,有了自来水,通了天然气,并像城里的房屋一样修了洗澡间,安装了热水器和取暖器。我家也是从那时起,洗澡方便多了,即使在寒冬腊月,也能保证至少每星期洗一次澡。
这算是个奢侈的享受。以前,立秋以后天气渐寒,乡下人是不会轻易洗澡的,几乎都要等到大年三十那天才洗一次年澡。
洗年澡,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陌生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如今生活的便利,已经让那些曾经的窘迫变得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