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陪护”病房能否推广?专家这样说
日期:01-02
“无陪护”病房能否真正成为“一人生病全家忙”的解决“药方”?从试点到推广还要走几步?记者就此采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
“无陪护”病房
切中“陪护难”民生痛点
王晓勇说,“陪护难”是困扰很多家庭的一大难题,一旦有老人住院,原本的生活秩序就会被突然打乱。要是住院时间太长,尤其是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住院,“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很难兼顾工作、家庭和照料患病老人。为了解决陪护难题,原本很多家庭会选择聘请护工,可一些护工专业性不足,不能令家属放心,花费也多。
“‘无陪护’病房的试点与推广,切中了‘陪护难’这个民生痛点。”王晓勇说,如今,由医院和专业机构共同培训的专业护理员,不仅价格比以前实惠,还将家属从陪护压力中解脱出来,真正解决了事关千千万万家庭的陪护难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家中老人患病住院的陪护问题日趋显现。很多时候,并不是子女不想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只是在快节奏的当下,囿于种种因素,难以做到。”在王晓勇看来,“无陪护”病房这样的贴心服务应该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家庭受益。他期待更多医院能积极行动起来,根据自身情况推出相应服务,满足群众住院陪护需要。
尽最大努力
让患者舒心 为家属“减负”
那么,从试点到推广还要走几步?王晓勇表示,“无陪护”病房能否得到广泛普及,医疗护理员是否够用是个关键因素。建议第三方服务机构和职业技术学校加大对护理员的培养力度,设置更为精细、可行的培养方案,为社会需求奠定人才基础。
“无陪护”病房能否推广,陪护质量也是关键一环。王晓勇希望医院站在患者及家属的立场上,对服务实施监督。“要管理好合作的服务公司,设定相应的标准和培训,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实行严格的打分制度,对服务公司进行‘优胜劣汰’。”另外,他还提到,医院推广“无陪护”病房不可操之过急,要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愿。“在传统观念里,照护生病的亲人是亲情或孝道的体现,将患者完全交给医院,可能一些家属难以接受。”“无陪护”病房应该是一种补充性的服务选择,要尽最大努力确保“无陪护”病房模式让患者舒心,为家属“减负”。
推广“无陪护”病房,还需要化解经费保障问题。记者采访多位市民和患者发现,很多家庭希望“无陪护”病房能够纳入医保。对于这个问题,2024年10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明确现阶段“免陪照护服务”暂不纳入医保。
一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事物往往存在不确定风险,“无陪护”病房也是如此。国家明确暂不纳入医保是最初阶段应该保持的谨慎。“无陪护”意味着家属不在场,外部监督有可能缺失,再加上陪护服务场所比较隐蔽,易生矛盾和问题,需要在确保陪护服务质量和预防虚假服务等方面做好制度设计。如若防范措施尚不明确,纳入医保则可能导致出现服务质量低劣和骗保等现象。
对此,王晓勇建议,在尚不能纳入医保的现状下,可以考虑将“无陪护”病房服务纳入商业保险中,从而使患者在享受优质照护服务的同时,家庭支出也得以有效降低。
“‘无陪护’病房的出发点是让患者安心、让家属放心,重点是优质照护。随着这项服务的持续探索和完善,必将惠及更多家庭。”王晓勇说,随着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无陪护”病房有着更深层次及多元化的需求,相关职能部门应当积极行动,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推动这一民生诉求得以有效破解。 记者马相 实习生师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