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相融、腾挪跳跃,热烈奔放、气势磅礴,横山老腰鼓从家乡走向海外;三根琴弦,一张绣口,腿绑甩板,横山说书说尽千古往事火爆出圈;“横山炖羊肉制作技艺”远近闻名、匠心独运;横山民歌特色鲜明,婉转悠扬、慷慨激昂……
拓维度强保障:让非遗“守得住”
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8项,县(区)级非遗保护项目28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45人。
2023年,已认定非遗传承人123人,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年度传承补助经费24.6万元。今年,横山区新增非遗传承人19人,增加经费3.8万元,实现了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补助经费全覆盖。
强阵地优人才:让非遗“活起来”
走进横山区文化馆民间文化艺术展示中心,看到该馆采用主题场景陈列和柜台展陈相结合的方式,分设有曲艺、民歌、腰鼓、剪纸4个展馆,馆内摆放了大量精心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可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传播基地的建设是横山区大力传播传承非遗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横山区通过加强非遗传承传播阵地建设和非遗传承人培养等方式,让非遗传承“活起来”。目前,已建成5个文化馆分馆、2处陕北说书传承保护基地、1处横山牛王会传承保护基地、9处老腰鼓传习基地。
今年还启动了横山区非遗体验馆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应用现代化手段再现传统非遗的魅力,全景式展示全区非遗文化。
巧创新深扎根:让非遗“传下去”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在横山区第二中学上演,2400名学生整齐划一地跳起了横山老腰鼓操,活力四射的表演不仅展现出横山老腰鼓的独特魅力,也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横山区开展非遗文化“四进”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30所学校为上万名学生进行老腰鼓、说书、民歌及手工技艺等内容的非遗展演和培训活动,与广大师生交流、互动。今年以来,横山区还组织“非遗”文艺小分队走基层慰问80多场、重要节日下乡280余场,让群众在活动中深入了解横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体力行传承非遗。
当前,常态化开展的横山老腰鼓公益培训,创新举办的“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和“周末有戏看”活动已成为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彰显地方风采的文化名片。
创佳作广传播:让非遗“火出圈”
横山老腰鼓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活动;3D游戏《黑神话·悟空》强势上线,横山说书更是火爆全球……这是横山区强化非遗文化传播,不断涌现出精品创作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横山区实施文化产业提振计划,精心打造了陕北说书《看今朝》等优秀节目,推出精品腰鼓《腰鼓声声迎盛世》等作品,着力构建文化精品力作的生态圈。
据不完全统计,横山籍民歌手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有32人155项荣誉。横山文艺人才先后20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横山区编排的优秀节目多次荣获中央及陕西省多种奖项,精品剧目的演出有效地推动了横山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同时,编辑、出版成绩喜人,《横山民歌选》《横山说书选》《横山民歌365》等多种乡土类图书,凸显横山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成效。
李强(横山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