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南山悠悠横空翠

日期:12-28
字号:
版面:07 西安地理       上一篇    下一篇

  南山     高冠峪   祥峪河   高冠瀑布   木竹坪村旧景   沣峪   □张军生      我长久地站在村南眺望南山,旁边一个小伙子似乎对我发呆的神态感到奇怪,顺着我的视线望去,用眼神向我询问:你看啥呢?不就是天天能看见的山么。   是呀,现在很多人更多关注的都是和城市有联系的,已经和南山很少有联系了,对南山没有啥感情了,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的生活和南山联系紧密,如打柴、挖野菜、摘野果、当民工干活、游玩等,所以和南山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离开村后,心里还念念不忘南山。      我们村里人说的南山,就是秦岭终南山东起沣峪、西到太平峪这一段,其中经常去的则是西起高冠峪、中间经祥峪、古家沟、刘家沟、大小麦沟,东到塔盘沟这一段。   高冠峪是长安八大峪之一,从峪口至秦岭梁全长约30公里,在《水经注》和宋代《长安志》两书中写为高灌谷,形容谷水由高处灌下泄在谷口的潭中。还有一说:峪内山头形似巨人头戴高帽,故名高冠峪。唐代诗人岑参曾在峪口隐居,留有不少诗句,宋代程颢也写有诗作《高冠潭》。   相较于其他峪,高冠峪内交通甚为不便,由于山高沟深且狭窄,从古至今没有像样的大道,只有人们脚步自然踏出的小路,当地人称:“七十二道脚不干,步步走在石头尖。”过去定居的住户很少,只有木竹坪和大寺村还算较多。木竹坪村建于明崇祯年间,最多时有二十多户一百多人。大寺村位于高冠河源头下,相传当地过去有一大寺院而得名,是高冠峪内最大的村庄,最多时有近四十户近二百人。该村原是秦岭深处的一个古驿站,通往宁陕县的一条古道必经村落,颇有世外桃源的风味,近年来该村旧址成了驴友们的网红打卡地。该村东南有高冠河三级瀑布,落差一百多米,且半空而下,比峪口的瀑布壮观。除此之外,其他如沙坪、五里庙、同岔沟、西坡等都是一户人家,后来也早早搬走了。还有一个吊庄,住户人不算少,但都是村民农忙时暂住这里,忙完活又搬走了,非定居的住户。在本世纪初,在长安区政府和东大街办的大力支持下,将大寺村整体搬迁至山外的祥峪口与惊驾村之间的山脚下,称作大寺新村,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崭新面貌的现代化新农村。   高冠峪因有一定知名度的高冠瀑布,才被外界所知晓。高冠河水在出山口的石崖上有一个20多米的落差,形成一个瀑布,夏季水量大时尤为壮观,声如雷鸣,诚如宋代程颢在诗作《高观谷》里所描写的“轰雷叠鼓响前峰”“喷崖雨露千寻湿”。瀑布跌落处形成一个深潭,方圆附近的人称之为尖潭,传说潭水极深且打旋,人跌下去出不来。原本打柴人出山后休息的一个平常地,现在形成了较有名气的旅游景点,尤其到夏季常是人满为患。   高冠峪由于山高沟深,故河水量大,出山后虽然汇合了祥峪河,但当地人一直叫作高冠河,直至流到北大村东北方向汇入沣河。   处于高冠峪和沣峪之间的祥峪,据《长安县地名志》载:“以祈望吉祥之意得名。”该峪是一条西北与东南走向的秦岭浅山沟,进峪后北侧有大石头沟、三角沟,南侧有冷水沟、银盘楼子、老凹岔等支系山沟,再往里面去有四方沟、工草沟、银洞子等。该峪不太深远,不到十公里,最远处到达沣峪的观音山,但沟里宽阔,最宽处达1公里,因此在过去就有不少住户人家,有韩家庙、六亩地、三角沟、青水岔、寺院沟等五个自然村,上世纪50年代全迁于祥峪沟内,形成了现在的祥峪村,上世纪末已达一百多户五六百人。这还不算历史更久远的祥峪口村(该村在户县草堂寺明万历十九年的铁钟铭文和清代《长安县志》就记为祥峪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祥峪沟经历了两次高光时刻:一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红火火的三线建设;另一次是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时兴起的旅游业。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三线建设上马,祥峪沟内有几家施工单位同时开工,当时称作504工地。周边村民作为民工参与了工地建设,我们村里人是给陕西省建筑安装公司干活,工种包括挖地沟埋电缆、通水管、架设电杆线路(包括给未来厂区水源地,即后来的北大温泉,解决电力而在山下田地里挖坑栽电杆等)。时至今日,我还记得清楚给我们安排活的工长、一块儿干活的工人的名字、容貌。当时祥峪沟内呈现出一片红红火火的热闹景象,白天能看到不同施工点各类人员热火朝天干活的情景,晚上有不少文娱活动,在灯光球场举办的篮球赛最吸引人,四周围观者的叫好声此起彼伏,场面煞是热闹。有时,还能看到青年工人在工地举办富有时代特色的婚礼。建设单位还在进沟不远处的三十八公里路桩处建了几栋四层高的住宅楼。这是国营关山机械厂最初开工建设的情景,发展到上世纪末,关山机械厂和工厂住宅区的非农业人口已达到1500余人。   祥峪地处秦岭北坡,峪内森林覆盖率达95%,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资料显示:有植物八百余种、野生动物二百余种,很多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和珍贵野生动物。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盛,祥峪村利用这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兴办了陕西唯一的民营森林公园——祥峪森林公园。   从祥峪口到古家沟的弧形山坡全是土质,但却不长灌木更无乔木,全是茅草类,草丛中往往长有大片的野蒜,孩童时的我们经常在春天的星期日提着担笼拿着小铲刀爬上这片山坡去挖野蒜。回家后让母亲做菜卷吃,这是往昔岁月的美食之一。   再向东去的古家沟、刘家沟、大小麦沟都属于秦岭北麓浅山小沟道,分别因有古姓人和刘姓人在沟口居住而得名,其中数刘家沟较宽较深远,可以到达在山下能明显看到的高峰,是当地人去的较多的一条山沟,里面的路有三处特别难走,且一处比一处难走,当地人称之为三层崖:头层崖是一片巨石呈45^o横卧在沟中间,两边是陡坡,只能从石上过。石上有前人凿出的脚窝子,成人尚可,娃娃们往往因为脚步跨度小踩不上而滑下去。二层崖是沟道中间有一处六七丈高的断崖,崎岖狭窄的小路从崖边绕上去,一不留神就有摔下去的危险。最难走的是三层崖,就是在山下能看到的快到山顶的那一片白色的石崖,路就在崖壁间盘绕。过去,当地打柴人大多都从二、三层崖之间西侧较缓的山坡(打柴人称为西桃园)上到刘家沟与古家沟之间的山梁,再沿着山梁爬到最高的顶部。顶部有一个大型的木质三脚架(长大后才知道那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地理测量留下的标志),现已不存在了。   再向东是塔盘沟,据《长安县地名志》载:“以山头原有宝塔一座,后塔毁,底盘尚存而得名。”民间则说:山头形似塔状,山路盘旋而上,故名塔盘沟。这条山沟有两大关注点:首先是地形,进沟不远,沟道呈“丫”字形分开,由中间山梁上无数个“之”字形的盘道路(当地人称作七十二道拐)盘旋上山(此地形也印证了民间关于沟名的说法)。到了上边经过很长一段“一肩路”(就是肩挑柴担只能用一边肩膀而不能像盘道路那样左右肩轮换,是很挑战打柴人体力的)才能到达顶部。顶部是一片较开阔平坦的山地,过去住有人家,可看到耕地、庄稼蔬菜、鸡狗等,颇有世外桃源的感觉,人称“小大寺”。打柴人在周围山上打够柴火一般都要在此处休息片刻,然后挑起担子下盘道路出山。现在这块儿仍住有两户人家,附近有成片的毛竹林,成了驴友们休息喝水吃饭照相的打卡地。该沟现在受世人关注就是因为它成了爬山爱好者们一条黄金穿越环线的必经之地(从月牙沟或竹祥沟爬上去,经弥勒台到达顶部,再由塔盘沟下山出来)。这条线路的长度与难度既适合一般人的体力,也满足了爬山的心理欲望。这是塔盘沟第二个关注点。过去的塔盘沟里主要是打柴人,现在的塔盘沟里都是驴友。   塔盘沟口东西两边山脚过去有大片的栗树林,夏季麦收前栗花开放时,几里路外可看见一片淡黄,可闻到栗花特有的香味。附近村庄的姑娘媳妇娃娃们手提肩挑着担笼去栗园拾栗花,回来拧成辫子,夏天在街边院子乘凉时点着它,闻着淡淡的香味,有着极佳的驱蚊效果。每年国庆节后栗子成熟的季节,栗园里草丛中有自然掉落或收栗人遗落的栗子,学生娃们拿着袋子半天可拾一小袋,最快乐的是边捡栗子边玩闹的童乐,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津津有味。   前几年我曾数次乘车在罗汉洞、降南村、惊驾村、祥峪口等地下车步行去上述的几个沟口,欲寻觅当年进山打柴的小路,然而颇感失望,在刘家沟、古家沟口等处已看不到明显的进沟步行土路,单个人也不敢贸然进沟,只能看到山上植被浓荫如盖。和当地人聊起来,他们说浅山这几条小沟道现在基本没人进去了。过去进山主要是打柴,现在绝大部分农家做饭烧的除了少量庄稼秸秆外就是煤炭和罐装煤气,电磁炉也比较普及了。如今,山上到处郁郁葱葱,植被比以前好得多了,这是南山这多年来最大的变化。和这几条人迹罕至的沟相比,祥峪沟显得例外,由于有工厂和祥峪森林公园、度假村、农家乐等,倒是人气旺盛,尤其春夏秋的节假日,携家带口来玩的城里人使祥峪沟呈现出与以前三线建设时不一样的热闹繁荣景象。   南山,充满魅力的山峦,不仅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更是无数人向往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