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汉字三题

日期:12-28
字号:
版面:06 文化纵横       上一篇    下一篇

  □刘绍义      (一)是睡非睡 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就是坐着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不仅语法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战国策·秦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欲睡的“睡”也是打瞌睡,不然就讲不通。   “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睡觉”的字又有哪些呢? 《说文》又说:“寐,卧也。”“寝,卧也。”说明“寐”和“寝”都是“睡觉”的意思。《诗·卫风·氓》中的“夙兴夜寐”至今仍在使用。《诗·邶风·柏舟》的“耿耿不寐”、《国语·晋语》的“归寝不寐”以及我们现在说的“梦寐以求”等等都是这个意思。至于“寝”字,古籍上也是数不胜数。《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语,寝不言”,还有《战国策·齐策》里的“暮寝而思之”等等,“寝”字都是“睡觉”的意思。包括我们现在说的“寝室”也是源于此。   除此以外,古代指“睡觉”的词还有“眠”“卧”等等。《后汉书·第五伦传》记载:“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论衡·订鬼》说:“暮卧则梦闻。”文中的“眠”和“卧”都是作“睡觉”讲。“眠”字至今还与“睡”字并用,“卧”字也有“卧铺”“卧室”相袭。   “睡”字从“打盹”转化为“睡觉”,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到了唐朝,“睡觉”已开始普遍使用。有诗为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不过,“睡觉”“睡眠”的出现,并没有让“寐”“寝”“眠”“卧”等字消失,相反,它们还联起手来,共同丰富了“睡觉”的词库,为汉语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非酒是酒 在古代,“酋长”的“酋”字当“酒”字讲。这个“酋”字没有水,只有从酒瓶中冒出来的酒香气。《说文解字》曰:“酋,绎酒也。从酉,水半见于上。”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也说,“绎酒”就是“日久之酒”。可见“酋”就是“陈酒”的意思。   甲骨文的“酋”字,是个会意字,下面是一个盛酒的大坛子,上面“三竖”代表酒坛里冒出来的酒香气。《吕氏春秋·仲冬》:“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墨子》:“妇人以为舂酋。”这里的“酋”都是“酒”的意思,与“酋长”没有丝毫关系。从“酋”的会意性上可以看出,酒与盛酒的容器密切相关。如今,与“酒”有关的汉字还都带有代表酒坛子的“酉”字,造酒叫“酿”;卖酒叫“酤”;斟酒叫“酢”;进酒叫“酬”;薄酒叫“醨”;厚酒叫“醹”;滤酒叫“酾”;美酒叫“醑”;赐酒叫“酺”等等。就连配合的“配”字,当初也是为了调配酒而造的。 没有这些可以密封的酒坛子“酉”,就没有香气袭人的美酒供大家品尝。所以说,“酋”字才是真酒,不用在媒体上做广告,那冒出的香气就是好酒最有效的商标。   好东西最容易被人借用,再加上“大酋”是指专管卖酒的官吏,《说文解字》曰:“大酋,掌酒官也。”而“酋”字被部落首领借走戴在自己的头上,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卉服之酋。”左思《吴都赋》:“儋耳、黑齿之酋。”以及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二贵酋名”“诋大酋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等等,这里的“酋”就已不是“酒”的意思了,而是“酋长”“头领”的意思。   “酋”字作官衔用了,总得有个字来代表“酒”呀,人们便在代表酒坛子的“酉”字旁边加上了三点水。   (三)羞中无羞 在我国古代,“羞”不是“害羞”“羞耻”“难为情”之意,它是“进献”的意思,即给鬼神以及王公贵族送礼称为“羞”。   《说文解字》曰:“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这点,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中更能看得明白,“羞”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它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左边是一只羊,右边是一只手,意思是人用手拿着羊去进献。小篆把甲骨文、金文线条化了,字也变成了上下结构,可还能看出“羞”的“会意”之意。到了楷书阶段,“羊”下的“又(手)”讹变成了“丑”,“羞”字用手持羊的“会意”之形就荡然无存了。但“羞”仍是“进献”之意。《左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周礼·宰夫》:“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这里的“羞”都是“进献”的意思。由于“羞”是“进献”美味佳肴的意思,所以古时候“羞”也可直接代表美味佳肴。比如李白《行路难》:“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里的“羞”就是玉盘盛的美味佳肴。   也许是“羞”字有个“丑”的缘故,不知何时人们把“进献”礼物当作了“丑”,感到了“羞”,于是给“羞”赋予了新意,让“羞”又有了“羞耻”之感。《礼记·缁人》:“惟口启羞。”《左传·襄公十八年》:“无作神羞。”汉·李陵《答苏武书》:“杀身无益,适足增羞。”这里的“羞”就不再是“进献”之意,而是“羞耻”的意思了。   既然“羞”有了“羞耻”“难为情”之意,那总得有一个重新代表美味佳肴的字为我所用吧,于是人们又给“羞”字加了个“食”字旁,这便有了专门代表“美味佳肴”的“馐”字了。从此“羞”字就与“美味”“进献”彻底决裂,专门表示“羞愧”“羞耻”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