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这个社区有个“能人工作室”

日期:12-25
字号:
版面:03 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志愿者为老人义务理发   志愿者为居民免费磨刀      长安区郭杜街道悦美社区里有一个“能人工作室”,工作室里有一群普普通通的志愿者,他们如同繁星点点,如约在每个工作日的不同时段,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便民服务。11项便民服务就像11座桥梁,连接着社区与居民的心。      社区成立“能人工作室”   她第一个毛遂自荐当“裁缝”   “大姐,帮我裁个裤边吧,我视力不太好。”“来,我瞅瞅,看裁多少好看。”……12月16日上午9时许,王侠的身影准时出现在悦美社区的“悦尚能人工作室”。此时,门口早已有居民在等待。只见她从铁皮盒里翻出一片白色划粉,跟居民商量着做好标记后,便熟练地调整缝纫机的引线器和线轮,踩起踏板。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哒”声如同美妙的乐章,在工作室里奏响。   工作室里,从传统的缝纫机到针线盒、熨斗、老花镜,一应俱全。   “我从小就对缝纫感兴趣,年轻时曾是村里缝纫组的一员。现在虽然老了,但还能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67岁的王侠一边娴熟地踩着缝纫机一边说,过去自己做衣服是因为当时物质条件有限,现在动手改衣服,帮大家缝缝补补,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享受其中的乐趣。   2023年3月,悦美社区准备成立一个“能人工作室”,让辖区身怀“绝技”的各个“能人”为居民们提供免费服务。王侠听说后第一个毛遂自荐,和后来报名的另一位居民申玲,成了“能人工作室”里的“裁缝”。一年多以来,二人风雨无阻,每周一上午是她们固定的“工作”时间,上午9时二人准时“到岗”。偶尔谁有事,也会提前沟通好,确保为居民服务不“打烊”。小到缝扣、锁边、换拉链,大到做成衣、做窗帘,穿针引线、布料裁剪、拼接缝合,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她俩都很认真。   工作室有个登记册,上面整齐地登记着每位“来访者”的姓名电话。“春夏季改衣服的人居多,秋冬季则相对较少。”申玲说,平均一个班次修补七八件衣物,截至目前,工作室修补的衣物已有七八百件。有时候,居民当天送来的衣物较多,一上午没办法全部做完,她们会“加班加点”,只为让居民满意。   15名志愿者   年龄最大71岁最小25岁   其实,“能人工作室”不光提供缝纫服务,还提供维修、清洁、法律咨询等11项免费服务。其中,缝纫、科技助老、义诊、磨刀这些服务每周开展一次;义剪与理疗则是每月进行一次;维修、清洁、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红娘”等服务因为需求量较少,被调整为预约服务制。   “吴师傅,您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呀?”“这呀,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66岁的吴汉民也是工作室志愿者中的一员,他的“任务”是每周五下午为居民义务磨刀。12月20日,又到了星期五。下午,他在工作室里忙碌着,一边专注地打磨着刀刃一边笑着回答。只见他一只手稳稳地摇动砂轮机,一只手则开始打磨刀具。当砂轮与刀刃摩擦,星星点点的小火花便飞溅起来,砂轮机的嗡嗡声和大家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   12月10日,是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二,义剪的日子到了。当天上午,义剪志愿者如约在工作室为辖区老年人义务理发。“虽然会牺牲一点店里的收益,但我感觉值得。特别是看到老人们理完发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时,我从内心感到很开心。”义剪志愿者纪言是辖区一家理发店的负责人,他说,一年多来,在义剪的过程中,他收获了信任与感动,学会了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不平凡的意义,他感觉越来越有意思了。   就这样,“能人工作室”宛如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热闹又温馨。   “能人工作室”中,缝纫机、熨斗、手摇砂轮机等设备都由社区出资购买,义诊、义剪、理疗等涉及专业技术类的工具和设备均由志愿者自带。目前,工作室的15名志愿者,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25岁。他们中有热心的社区居民,有富有爱心的辖区商户,还有两口子,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为居民提供便利。虽然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但他们都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奉献的意义。   在特殊的“岗位”上   他们诠释着志愿者精神   “这小伙子心眼儿真好,不嫌弃我们这些年龄大的人,每次都服务得这么周到。”   “现在小区里就有这样的公益服务,对我们年纪大的人来说是个好事情。”   “有这样的服务,让我们感觉到每一个人都是社区大家庭的一员。”   ……   一年多来,一句句赞美的话,表达了居民对“能人工作室”的真心喜欢。居民们还经常把亲手做的美食拿到工作室,给“能人们”分享。工作室在社区也算小有名气,不少人慕名而来。小小的空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我们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除了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的需求外,也希望大家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凡的力量源泉。”悦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宝珍坦言,要把志愿服务做好并不简单,首先要有时间,其次要真切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工作室的15名志愿者有着不同的年龄和职业,但他们都怀有一颗奉献的心。无论是在日常服务中,还是在社区的各种活动现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用微小却坚定的力量,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文/图 记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