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导论

日期:12-21
字号:
版面:08 长安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美] 班大为         天空,这一使人敬畏的存在,已经在所有时间和地点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却很少被关注。直到最近,我们才得以构建出围绕我们自身的环境之茧。   在美国的街道安装路灯后不到一个世代,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写到:有人可能认为,大气之所以被设计成透明的,是为了让人们领略天体这一庄严的永恒存在。从城市的街道上看,它们是如此的伟大!如果星辰仅仅是一千年出现一次,人类怎么可能去信仰和崇拜,每晚这些美丽的使者都会降临,并以它们训诫的微笑照亮整个宇宙。   爱默生怎能想象出当前的生活状态,大多数都市人都对清澈夜晚一片漆黑的天空这等壮观的景象一无所知。更少有人曾经亲眼看见这道灿烂的银河,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其光迹不断波动,穿越天际。充斥我们周身的人工制品,在把我们与自然环境隔离、赋予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今也将我们与天空、我们的原始遗产隔绝到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步。这不幸的后果,是根本不了解天地之间的联系,没有意识到天文现象曾在历史上何等深刻地影响着艺术、神话、宇宙论、文学、音乐、哲学和建筑环境等各自不同的领域。爱默生成为“超验主义”的领路者,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莱塞济和哥魔洞,是一个约公元前1.4万年的“马格达林雕刻和绘画的陈列所”。此处的文化沉积和大量的火石工具,证明了人类从莫斯特文化时期 (距今公元前30万—3万年)开始就长期居住于此。在其所处时代既有概念框架的限制下,他们在迎接自己的时代挑战时展现出丰富的智识。莱塞济的居民对夜晚出现的壮丽景观,那个周天旋转的发光图案有何感观?当他们开始感受到不同星座在特定季节出现的规律性时,他们可能向后代讲述什么样的故事以方便他们记住其赖以生存的鲑鱼或麋鹿的产卵、迁徙即将到来时的天象预示?这种非凡的想象,可能还保存在拉斯考和其他一些地方。正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评论弗雷泽的《金枝》时谈到:人的影子,具有一个人类或其镜像的外观,雨、暴风雨、月相变化、季节变迁、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异同、生死、性欲,简单来讲,一个人年复一年周身所感知到的一切,以最多姿多彩的方式相互联系,这些都会体现(起作用)在他的想法(他的哲学)中,他的行为举止一望便知……   拉斐尔·佩塔佐尼把这种影响用更诗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天空,以其广袤无垠、循环反复、灿烂光辉,极易在人类心灵中激发出崇高感、无以匹敌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天空使人产生对神的崇拜。   1894年,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考古学之父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在其著作《天文学的黎明:古埃及庙宇崇拜和神话研究》中,第一次描绘了天文学对古代埃及人的重要性,展示了金字塔以非常精准的度数指向天文学上的一个点。他的发现基本上被忽视,直到20世纪中期杰拉尔德·斯坦利·霍金斯和其他人开始发表他们在巨石阵和其他巨石遗迹中发现的天文学阵列的研究。乔治·德·桑提拉纳和赫塔·冯·戴程德在他们备受争议但深具启发性的《哈姆雷特的石磨:论神话和时间框架》中推测天文学知识在古代以神话进行体现和传播。1972年,亚历山大·马尔沙克出版了其开拓性研究《文明的根源:人类第一件艺术、符号和标记的认知起点》,指出冰河时期的古代欧洲居民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可能以简陋的方式记录月相。   天文考古学已经发展成熟为一门学科,推测性的早期观点逐渐被淘汰,愈加重视人种学证据和文化背景、方法和理论的精确性,以及出土资料的人类学阐释。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界定天文考古学所需的多学科方法,需要结合部分或全部人类学、天文学、人种学、历史学、统计学和景观考古学方法。随着精准的天文软件、电脑动画、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图像等数字工具的快速发展,现在更容易准确地模拟古代观测条件,更好地理解天体、星座、天顶和地平线现象,以及全年和几个世纪以来的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中国,考古学背景下的天文学研究仍由天文学史家主导,冯时的《中国天文考古学》(2007)和江晓原的《天学真原》(2004),是近年来里程碑式的研究。前者对于最近的考古发现、天文实践和出土实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孙小淳和雅各·基斯特梅柯合著的《中国汉代的天空:星座与社会》,开始对早期帝国天文星占学的思想价值进行分析。与使用巨石的英国和欧洲、埃及,或玛雅和印加世界进行比较,他们拥有大量的纪念性石头建筑和古代城市聚落,而古代中国、朝鲜和日本存世的建筑遗址很少,这意味着东亚文化圈的天文考古学研究将非常不同。   虽然中国前帝制和早期帝制时期的纪念性建筑遗址,仅限于古代的夯土地基、城墙和墓葬,但是中国的天文考古学研究得益于中国文字记录的持续时间的长久和丰富。因此,中国的天文考古学研究需要兼通汉学与中西方天文学。在茫茫的数千年中,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类祖先在夜晚注视着天空展示的宏伟景象,尤其是天黑以后出行的不安全,一小圈忽隐忽现的人类火光之外就是随处可见的星光闪耀的天空,这种观测大多置身于这种环境中。面对天空的壮丽景观,无论是人类文化应对体现出的巨大差异,还是突出的共性,都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认知。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古人所尝试的各种可能性的疆域。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美] 班大为/著,宋神秘/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