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探访觅踪汉江源

日期:12-21
字号:
版面:07 西安地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汉江   羌人古井   汉王山   金刚峡   二道河村旧景   茶马古道       □王利群      三千里汉江,是流经神州腹地的一条重要大河,它滋润了汉中盆地、安康谷地、南襄盆地、冲积出江汉平原,与长江淮河黄河素来并称为“江淮河汉”。   汉江,又名汉水、汉江河,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地图上看,她的中下游一目了然,可她的上游河段,因处于雄浑的秦岭巴山之间,源流支脉众多,以致莫衷一是,形成了三个源头之说。   之前,打算趁闲约好友探访汉江源,可临行又有点迷惑,是因为流经的陕西、湖北两省,包括接近源头的汉中,对汉江发源都有不同的志记,大致认为上游的汉江源,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   源出陕西省宁强县汉王山的漾水,也称东汉水,东流勉县为沔水,沔水经褒城纳褒河始为汉水,向东接收了来自秦岭和大巴山的许多支流,就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汉江。陕西省及汉中府志以此为正源。   发源于勉县、留坝县、凤县交会处的紫柏山南麓黄花坪的沮水,曲折南流,于勉县新铺镇汇入沔水。湖北省志以此为正源。   源于宁强县西北箭竹岭水池垭的玉带河,蜿蜒北流,于勉县铜钱坝汇入沔水。因干流较长,宁强县志以此为正源。   一条河是否有资格成为正源,通常要根据水文特征来评定,通过对汉江上游三支河流长度、径流量、流域面积测量比较,玉带河略占优,因而,1989年版的《辞海》确定汉江源流为玉带河。但在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中,陕西省水利普查办公室委托专业机构对汉江源头进行了考证。在查阅大量文史、地理、水利资料和实地勘查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如下考证结论:“今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村汉王山为汉江发源地,其山下石牛洞里流出的泉水,经汉王沟东流,即为汉江源头。”此结论比较权威,多数人认为合理,但仍有异议者。   这些不同版本的看法,令人颇有点一头雾水。为什么时至现在,关于汉江源仍存在诸多争议呢?   再者,作为汉江畔的重要城市汉中,顾名思义,应处于汉水中部,可现实却在上游,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自然有沧海桑田之变,流传下来的书籍有异同记载,其实,这与历史上的地质变迁有很大的关系。   《山海经·西山经》说:“西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尚书 ·禹贡》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古籍里记载的山水之况,与现在是不是相符呢?直到秦末的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临行迟疑,萧何以“语曰天汉,其称甚美”相劝,刘邦才到了封地。大家所熟知的汉王采纳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就是利用当时畅通的古汉水河道,运兵溯流而上,抵达渭水攻取关中的。而四百多年后的诸葛亮就没这么幸运,走武都祁山故道,六出祁山也未能遂愿,是因为他劳师远征,走的多是崎岖山路,而那时的古汉水航道已阻断不通了。由此可见,成书极早的古籍中记载的山水,与现实状况的隶属是有很大差别的。   陇南境内有西汉水,为嘉陵江的主要支流,与此对应的有东汉水,便是如今所指的汉江上游。历史上最早提出汉水有东西汉水之说的,是班固《汉书·地理志》,随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汉中志》也说汉水有两个源头。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更为详尽地指出,是陕西宁强县阳平关和代家坝之间的潜溪河,让东汉水与西汉水相互沟通。清代具有探索精神的王士正经过实地探查,在《东西二汉水辩》中写到:汉水有东、西二源,百牢关(今勉县西南)下有分水岭,岭东水皆北流,至五丁峡北汇入漾水,成为东汉水;岭西水皆南流,经七盘关龙洞汇入嘉陵水,形成西汉水。   古代的考察手段毕竟有限,真正为古汉水曾经东西相通提供科学根据的,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修宝成铁路,以及70年代修阳安铁路时的新发现。地质工作者经仔细勘察发现,在宁强大安与阳平关之间的代家坝低缓山地发现了大量鹅卵石、卵石层和沙砾层,佐证了古河床的存在,这一带正好是汉江与嘉陵江之间的汉嘉分水岭,两大水系相距不过20多公里,而且,汉江中源漾水发源地汉王山离分水岭不远。这也证明了古汉水早先为一体,后来因地质巨变而东西分流的情况。也许有人觉得山川之变,概系年代遥远,不好贸然推测。原本发源于天水齐寿山的古汉水,距汉中有三百多公里呢,即便流经甘南及陕西略阳的西汉水,与东汉水之间也隔着崇山峻岭,持此疑义者,可能忽视了地理“沧海桑田”的真实现象。大自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汉嘉分水岭古河床的存在,还有可以引证的确凿史实:据《后汉书》记载,公元前186年发生了陇右、武都大地震,离震中近的略阳、宁强、勉县一带发生山体崩塌,大滑坡,造成所谓“天池大泽”的出现,实际就是大地震中,在崩塌诸山间形成的堰塞湖,之后因发生溢流侵蚀,“天池大泽”逐渐消失。因西汉水受到重重阻塞,于公元前161年开始改道,经岁月沧桑,后在今略阳徐家坪两河口汇入了嘉陵江。而原先连接东西汉水的潜溪河,也受山崩地隆的阻隔失去了纽带作用,与东汉水遗憾告别,就势遂行,顺着宁强至广元沿途的山间缝隙和山底洞穴,转投嘉陵江而去。由此,西汉水被袭夺,古汉水源流的里程大为缩短,于是本来靠近汉江中游的汉中地位变化,便处在了上游。   这个基本事实,在当今学者周宏伟、赵逵夫等的论著中都给以肯定,但仍不乏异议反对者,搁此不论。另有痴迷秦岭、汉江,为山水立传的甘肃作家王若冰,数年多次深入秦岭和汉江实地考察,写下《走进大秦岭》《走读汉江》等著作。他在论述中认为,如果没有远古时期古汉水——东西汉水共同携手,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合力冲积,不可能形成如今开阔肥沃的汉中盆地。   有了探访汉江源的计划,到底去哪个源头呢?经考虑,因值夏季汛期,中源漾水与北源沮水途经的某些区段交通不太便利,便选择了道路通达,临近南源玉带河,现已开发为景区的宁强县汉江源森林公园。走西汉高速到汉源镇二道河村,这里属玉带河上游流域,随地势升高,抬眼可见一湾清水的玉带河,脉脉流经宁强县城,如玉丝带缠绕而过。   汉江源景区西起牢固关,东至二道河,北起后河,南至红石梁,在漫长的地质发育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构造格局。由于受秦岭纬向构造和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影响,沟谷深陷,多呈“V”形构造。金刚峡是主景区,自东门至土地垭,我们乘坐云海索道缆车,随着高度上升,周围簇拥的座座青山渐渐变矮,云雾山岚宛若丝绸在峰岭间飘荡。可以鸟瞰繁茂葱郁的森林植被,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犹如神剑劈开山体的金刚峡,好似白练挂绝壁的飞瀑……因缆车从高空滑过,错过了一些具体景点,下缆车,沿崎岖山路迤逦而上,不久到达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群山中竟有比较开阔的平坦地。美曰天香湖的碧水,汇聚汩汩泉溪,宛若天池荡漾,依山拥树,倒映着天光云影、翠峰绿树。湖畔有汉源神女雕塑,临湖而立,阵阵清爽山风拂面,顿觉心旷神怡。   站在山巅,俯视山下的城镇街衢,乡野田畴,眺望远处的层峦叠嶂,云山雾水。西侧四川广元,东侧陕西宁强,汉江水系与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依稀可见,但山重水复,绵延交融,难以分辨明显的界限,类如秦蜀相邻这一带,山川交错相依,水陆互通,乡音民风近似。何况1985年,引嘉入汉二郎坝水电工程完工,嘉陵江支流“西流河”的水合入玉带河,让人不由感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间烟火的温馨。   因时间所限,未去更远的四坪里和老林沟等地,回转金刚峡,放弃缆车,步行下山。曲折幽深的峡谷两旁,草木葳蕤,野花烂漫,日光从奋力伸向高空的枝叶间筛下来,溪潭瀑流蒸腾,水汽氤氲飘忽,斑驳陆离,如梦似幻。沿途观看摩崖、飞虹、双龙瀑布,聆听山溪弹唱,鸟雀歌吟,端详石隙里旁逸斜出、不知科属、与地面平行的汉源神树,悦赏幽潭、奇石、地缝、千层崖。一路拐弯抹角,有藤蔓牵衣挡道,石阶生绿苔,蝉噪林愈静,长啸一声,则山鸣谷应。金刚峡旁至今遗存羌人古井,茶马古道旧址,曾是连接陕西进入甘肃、四川的驿站,叙写过“栈道千里,通与蜀汉”的故事,让人联想到山高水长,风雨伴随,马帮叮当的往昔……   自山顶向下,沿途起伏跌宕的瀑布,潺潺流淌的泉溪,伴随我们到山脚,汇成一源,欢快奔向玉带河。出峡谷,倚将军石,凝望汉江南源玉带河,不禁思绪悠悠,虽没亲往游历汉江中源漾水,北源沮水,但我的心魂亦随清风流水而去……随后,遨游汉江三千里,天汉九重霄。源在根在,源不失,则生命无限。西汉水改道嘉陵江,一路澎湃入长江;东汉水携秦巴众流,一路浩荡汇长江,然后共同奔流到海不复回。   汉江在漫长的岁月里哺育了流经之地,惠及众生,而今随着南水北调宏伟工程的实施,汉江水被引入关中,流进京津,又在哺育流域之外更加广阔的生灵。祝愿汉水,福泽千秋万代,清波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