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秦腔的舞台美术

日期:12-21
字号:
版面:06 文化纵横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崇学      20世纪以前,中国戏曲包括秦腔还没有明确形成舞台美术这一概念。传统戏曲舞台用于表演的马鞭、桌椅等道具被称为“切末”,蟒、靠、道袍、褶子、头饰等被称为“衣箱”。演出的场地大多以庙会的戏台(土木台)和厅堂场所居多,演出背景多以一块绣满了吉祥图案的布料或者木雕屏风为主。   现代意义上的戏剧舞台美术概念来源于欧洲。1908年,上海创建“新舞台”,在戏剧演出中首次出现手绘布景,获得观众交口称赞。陕西现代舞台美术的起源十分独特,是以北京、上海和革命圣地延安为起点的。1924年,曾在北京广泛参与京剧、话剧活动的封至模回陕,带回了京剧的贴花鬓等当时先进的人物造型装扮技术,以秀美的扮相大大改变了此前秦腔地方戏曲旦角演员扮戏的粗糙形象,力矫秦腔粗俗之习,从人物装扮开启秦腔舞台美术之路。   1930年之后,福建籍人倪冰生,带着风靡于大上海的机关布景戏和剧本来到西安,与国民党17路军京剧团合作,以《七侠五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戏演出于长安大戏院(大舞台),火爆一时,引起了陕西秦腔戏曲班社的效仿。   1939年2月,汇聚在红色延安的有志之士成立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者协会及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边区分会,之后丁玲、华君武、张仃、石鲁、钟敬之、何文今、朱革、蔡恬等人,在蔡若虹、陈叔亮的组织下,进入边区农村,与民间艺人(画匠、拉洋片的、耍皮影的、陕北说书匠)等打成一片,成立街头宣传队,画斗争洋片,在边区缺少颜料与布匹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到各个剧团的剧目中去,用纸、木板、锅底煤、黄土、墨汁自制颜料,以木刻版画、剪纸、漫画、国画等样式进行舞台美术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剧目的可看性。   1947年,江苏人陶渠在西安成立光武置景社,这是西北第一家专业舞台美术制景公司。特别是它和易俗社合作的首个剧目《太平天国》(又名《韩宝英》),浪花滔天的大渡河、朝霞万丈的南京城、金碧辉煌的天王殿,让看烦了一桌二椅老式舞台的古城观众瞬间争相传颂、拍案叫奇。他们改造易俗社剧场,加入手拉升降木吊杆,便于场景转换,在舞台台面下方制造人力可以推动的转台水车,使西安的戏曲舞台出现了真水。   1949年,刘锡庭与上海人朱进才组建时新布景公司,他们与西安另外一家极具名气的秦腔班社三意社合作。朱进才以高超的绘画技巧、严谨认真的舞台美术工作态度,创作出了《火烧红莲寺》《打虎记》《大破东平府》《荆轲刺秦王》《红娘子》《白毛女》等几本叫座大戏的舞台场景。由其制作的剧院门口大幅戏曲广告画极其吸人眼球,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背景环境逼真,红莲寺的漫天火光、阮氏三雄入水擒贼泛起的浪花、《荆轲刺秦王》中秦王拔剑时的满脸惊恐等,在西安市中心钟楼旁骡马市这个人川流不息的地段引起了轰动,过往行人无不流连忘返。这些使得三意社剧院天天爆满。福建人蔡鹤汀、蔡鹤洲昆仲及他们的夫人区丽庄、林金秀,来到西安,从光武置景社加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组织,也为秦腔舞台美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倪冰生的学生管鸿勋、管富英兄弟二人成立华宫布景社,主要与在西安东关柿园路附近的西安建国社合作较多。1953年,管富英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后勤部所管之剧团(即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二队,后为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五一剧团、西安市五一剧团)。其兄管鸿勋独自支撑公司,1955年华宫布景社随西安建国社在三原县演出时,被三原县政府接收为集体所有制三原新艺社(后改名三原县剧团)。   1949年到1959年这个时间段,除封至模、陶渠、倪冰生、朱进才、蔡鹤汀、蔡鹤洲、管鸿勋、管富英等人外,还有蔡恬、刘安华、戴战友、李烈、罗国士、李鸣九、李大友、尤宝诚、高非、闫长宏、张皓、杨君堂、刘福田、李建、冯精纬、欧丽庄、林金秀、罗昌荷、李龙山、陈英、邓军、周杰等人,组成了陕西省舞台美术的强大阵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样板戏”的盛行,秦腔的舞台美术设计开始向多样化发展,一般都能根据剧目的题材进行风格化的设计。这一时期,秦腔舞台开始有了幻灯机,尤其是三意社研制出双头、三头舞台投影幻灯机,之后易俗社又研制出遥控追光灯和电容节光器。改革开放后,秦腔舞台美术工作者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如刘安华在新编秦腔历史剧《千古一帝》的设计中运用了雄伟壮观的舞台结构,融入秦朝设计元素,体现了气势恢弘的时代特征;陶隆在《冼夫人》中,利用了沙发布制作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升降条屏;李绪成在《李陵碑》中,以精美而抽象的图腾装饰了单于王宫。   1981年,陕西省舞台美术学会成立。早年间活跃在秦腔舞台美术界的老前辈们逐渐淡出舞台,其后代除陶渠长子陶隆、刘安华之子刘智锋、管富英之子管仁山、尤宝诚外孙女尤斯桢等人外,鲜有从事舞台美术专业的。这一时期又涌现出李建、李绪成、董一致、张怀耀、刘天宣、朱经建、王宏琦、窦培德、戴海燕、张敬民、闫浩、薛余良、左国栋、董贵生等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秦腔舞台美术以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姿态,与时俱进、向前发展。      (作者系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陕西省舞台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