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春晚吉祥物: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如意”

日期:12-21
字号:
版面:05 文博视野       上一篇    下一篇

  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局部)   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   牙雕爪杖   金累丝嵌石如意(局部)   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   鎏金壸门座鸿雁纹五环带银香炉   累丝嵌玉镶宝金如意   竹雕灵芝如意   嵌珐琅如意   青玉凤蝠纹如意   壁画中手执如意的文殊菩萨   □文/图 九 九      蛟龙去,灵蛇来。2025年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主题和主标识近日发布,主题是“巳巳如意,生生不息”。随着乙巳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亮相,甲骨文“巳”字迅速进入大众视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银质鎏金如意也冲上热搜。代表祥瑞美好祝愿的“如意”,是中国人最常用的祝福语,独具喜庆纳吉、富贵圆满意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典型意象,如意表现形式繁多,或被供奉于庙堂之高,或被点缀在烟火之室,逐渐演化成既可独立成器的器具,也可广泛应用于艺术造型或装饰中的饰物。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      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灵感来源之一   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   总台春晚吉祥物“巳升升”身上,呈现出扑面而来的如意气息。其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造型看起来憨态可掬,富有古意又不失现代感。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其整体设计独具匠心,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寿字盘长结,它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   如果你也见之心喜,那么千万别忘了,作为吉祥物“巳升升”灵感来源的一部分,这件银质鎏金如意的全名是“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现珍藏于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它通长达50厘米,其云头宽16厘米,柄宽2.3至2.9厘米,重762.5克,于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代地宫。它钣金成型,柄做扁长条形,素面,头部呈如意云头状,正中还錾刻有一尊佛像,正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之上。在坐佛两侧则各有一供奉童子,或是双手合十或双手捧盘,皆面佛半跪于莲台之上,其下还有莲瓣团花。如意,最初作为佛教法器,象征着吉祥和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意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品和权势的象征。法门寺出土的这件鎏金云头如意,正是唐代如意艺术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典型意象,如意表现形式繁多。如魏晋时贵族文士清谈风靡一时,当时宗教兴盛,描绘文殊清谈论道的故事场面则是佛教经典场景之一,而如意作为清谈时助兴的道具,往往出现在文人身侧或文殊手中。《世说新语》中记载,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这里,如意成为表达情绪的道具。“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宋代《释氏要览》中的这一问,展示出如意清谈助兴之外的“搔痒”功用。清代刘翰在《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中写道:“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显然,唐将李克用将玉如意拿来当作战场上的指挥工具。从清谈持具到神佛所持法器,从止痒器具到指挥工具,随着时光流逝,人们记住了如意供人赏玩的吉祥寓意,但渐渐忘却如意在诞生之初是具有实用性的器物。   最早的如意是“不求人”?   东周牙雕如意耙:迄今最早如意实物遗存   1977年在东曲阜从东周时期鲁国墓葬中出土一件东周牙雕如意耙,被认定为我国迄今最早的如意实物遗存。这件牙雕如意耙上刻有卷云纹装饰,很可能是云头如意形制的源头,学界也就此对如意起源进行了诸多讨论。关于如意的起源,有爪杖说、舶来说、武器说等分歧,其中以爪杖说最具影响力。   如意历史悠久,又名“搔杖”“握君”“执友”“谈柄”,依据宋代《释氏要览·指归》中“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的记述,原为古时搔痒爪杖,其前端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这个名字是因其能补手不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换句话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那些以各种珍贵材质打造、雍容华贵的如意,最早的时候其实就是今天被戏称为“老头乐”“不求人”的痒痒挠。在唐代前期的墓葬壁画中,如唐永泰公主墓壁画、房陵公主墓壁画,都出现了此类实用器具的如意形制。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绘制于墓室东西两壁,共四幅,有宫女三十余人,宫女手中或捧杯、持壶、执扇,或拿如意、烛台等侍奉之物,徐徐而行。壁画中呈现的如意模样,是像手爪形的实用器物。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爪杖形如意器物也出现于战国时期,这一记录与目前考古所见山东曲阜鲁国墓葬出土的实物时代相吻合。此外,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之子名为“如意”,这说明至少在西汉或秦代甚至更早时,“如意”就是一个极具吉祥含义的词语了。“高祖之将起义也,阐文深劝之,颖胄同焉,仍遣田祖恭私报高祖,并献银装刀,高祖报以金如意。”《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中的记载可看出,如意已脱离原来的实用功能,逐渐成为贵族之间相互馈赠的含有美好祝愿的礼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被赋予更多文化意义和功能,士族日常生活中常使用如意,名士们“爪杖”不离手,成为上流社会彰显身份的象征。《北史·魏本纪第四》中,记载了北魏孝文帝选择继承人的做法:“初,孝文欲观诸子志尚,大陈宝物,任其所取。京兆王愉等皆竞取珍玩,帝唯取骨如意而已。孝文大奇之。”意思是,北魏孝文帝依据皇子们所选取的宝物来观察他们的喜好和志向,对拿起如意的元恪格外重视,元恪就是后来的北魏宣武帝。可见在古人心中,如意远非一般的宝物,足以觇人之气宇。   上世纪60年代时,南京出土的南朝墓壁大型拼镶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呈现了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手持如意趺坐在树下,怡然自若的模样。无独有偶,上海博物馆藏唐代孙位《高逸图》中,也有王戎手持如意的类似模样。据历史记载王戎既富且贵,如意便是清谈时彰显他学识地位与权力财富的标志。在这一时期,如意逐渐与佛教文化结合,高僧们手持如意即可讲经说法,如意标志着宣讲佛法的权力和崇高的地位。这影响了魏晋以至隋唐时期的菩萨造像,出现众多手执如意的形象,在龙门石窟、敦煌壁画等佛教造型艺术中也都出现了如意的图形,同时如意象征着吉祥美好、聪慧睿智的不凡意义也因此逐步加深。   表达祥瑞美好的文化符号   从实用器具到赏玩珍品的漫长演变   被赋予吉祥含义的如意频繁出现于节庆、祭祀中,成为不同阶层表达顺遂愿望的文化符号,之后逐步演化成了珍藏赏玩之物。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时,曾令匠人精心打造了一柄如意,并亲自题写“万年如意”4个大字,后来成了镇宫之宝。唐代如意造型更为考究,发展为柄身扁平,柄前端弯折如颈,柄首多见云团、灵芝、团花等造型,取平安顺遂、如意吉祥之意,制作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镂空工艺开始出现。爪杖与如意,一俗一雅,在这个时代开始逐渐分割,唐代如意在艺术造诣上也达到了当时的高峰,这一时期不仅在材质和工艺上有所创新,更在造型和装饰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法门寺的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融合了佛教文化、宫廷艺术和民间工艺,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如意是晚唐时的物件,其形制已有所改变,正处于由实用器物向赏玩器物过渡的时间段。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中共有两件如意,除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外,还有一件素面云头银如意。素面云头银如意长60厘米,云头宽21厘米,重405.7克,通体用银材钣金而成,头部为卷头云纹状,如意柄上扁下圆,通体光素,柄上錾文。如意柄錾文:“咸通十三年文思院造银白成如意一枚,重九两四钱。打造作官臣赵智宗、判官高品臣刘虔诣、副使高品臣高师厚、使臣弘慤。”文思院,隶属于内务府,是唐代专为皇室打造金银器物的作坊。而在佛教说法及举行法会时,法师常手持如意,可记经文于其上,用以备忘。据此可证,岁月更迭中,如意的实用性减弱,装饰性越来越明显,造型也渐渐与代表长寿吉祥的灵芝、祥云等形象结合,出现了灵芝纹等寓意富贵的纹样,也成为了表示祥瑞美好的代名词。   宋代如意祥瑞图案、工艺、材质都越来越复杂贵重,长度逐渐缩短,并镶嵌珠宝。如意头上雕刻的吉祥图案有柿子状的“事事如意”,五只蝙蝠围绕“寿”字的“五福捧寿”等。也是从宋代开始,如意头的造型越来越像灵芝了。宋元时期,如意出现在文人创作的神仙绘画、故事中,明清小说中如意更加常见。比如《水浒传》第七十六回中就写着有腾云驾雾之能的公孙胜头戴如意冠,有诗云“如意冠玉簪翠笔,绛绡衣鹤舞金霞”。如意作为法器,成为神仙、道士重要配饰,并被赋予超自然力量。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仙岩寿鹿图》中,女仙便是手持如意的模样。根据《释氏要览》对如意器形的记载,如意“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篆书“心”字形状与《仙岩寿鹿图》如意形状相合。这说明,最迟在宋元时期,如意的形状便已渐渐改变,接近灵芝形态,一样的是它们皆被赋予美好意蕴,成为吉祥之物。   正因为从上层社会到民间,人们对如意都爱不释手,制作如意的材质也与纹样一同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种类,常见的金、银、珊瑚、陶瓷等材质之外,还有玉石如意、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沉香如意等罕见材质。此类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在明清两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明代开始出现首尾有一大一小两个如意头,中间为柄的如意,奠定了此后至今人们最为熟悉的“如意”标准器型。比如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藏累丝嵌玉镶宝金如意,便是这种典型如意器型。这件金如意圆形柄首以整块白玉雕为装饰,柄尾为灵芝造型,正面装饰有嵌宝石的寓意长寿的“寿”字纹,连接如意首尾的柄身正面以连续的金钱纹为底,其上装饰连枝的嵌宝石花卉纹,柄身的背面则以錾刻的方式装饰成组的祥云纹并有铭文“大明万历辛丑年银作局造九成色矿金”,它是目前存世明代金如意中尺寸较大且最为奢华的代表器物之一。天津博物馆藏明代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文昌坐像,右手执如意,也正是经典如意形制。   但如意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在清代,这一时期它成为进献与赏赐的珍贵礼品,几乎为皇家御用。据《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载,当时“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如故宫博物馆藏清代青玉凤蝠纹如意,长42.7厘米,如意头灵芝形,上饰蝙蝠衔符节配以灵芝纹,柄部修长弯曲,拱面浮雕凤纹和万年青等图案;孔子博物馆藏清代绿釉雕瓷龙纹如意,一对皆长48.5厘米,如意首、尾部雕刻龙纹、火焰、云纹等,其中一柄的中部及上柄部纹饰为五福捧寿、一品当朝,另一柄为一品当朝、三福臻至,二者形制规整纹饰细腻,釉色浓淡自然,形状似长柄钩,既可赏玩又可陈设。“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如意的“价值连城”源于其美好的寓意、精美的造型和雕工,更来自于它的玉质。修长回折的玉如意需要大块玉石制作,且对于玉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此之前都较为少见,直至乾隆二十五年后玉路打通,来自新疆的上好玉料涌入宫廷,玉如意的制造空前繁荣。清代的玉如意图案十分丰富,寓意多福多寿、吉祥平安。如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白玉嵌彩石鹌鹑如意,如意首镶嵌玉石麦穗数株及鹌鹑2只,取“穗”与“鹌”之谐音寓意 “岁岁平安”;河南博物院藏碧玉透雕如意,为整块碧玉雕刻而成,质地色泽纯正,随形而雕,雕工细致写实,构思巧妙;山东博物馆藏雕花玉如意,纹饰繁而有序,疏密适当,极富美感。此外,清代还有铁错银龙纹嵌松石如意等少见的材质。该如意修长匀美,首较小,云头式,上有凹陷浅槽,镶嵌蓝色不透明料块为饰,虽有遗失但风格独特,极为醒目。如意首背面错银凤纹,柄身正面亦错银杂宝纹及龙纹,背面错图案化的锦纹,观之古朴典雅,其精湛的工艺也反映了清代如意的装饰性和珍贵性。   从清康熙年间如意大量出现在皇宫,直至溥仪时期,如意都是皇帝与后妃们的把玩之物,寝殿中、宝座旁随处可见,取吉祥、顺心之蕴义,甚至皇帝还以如意赏赐亲近的王公大臣。而普通人虽无如此贵重的如意可以赏玩,但在日常服饰、器皿、家具上出现了大量如意纹样的图案。如清代女子袍服中就使用了多种如意纹样,一方面既可是领口、衣襟、腋下等连接部位寓意祥和平顺的装饰花纹,又起到了加固衣物的功能。精美的玉如意既是宫廷的吉祥珍玩,也是普通人钟爱的吉祥器物,它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和鉴赏价值,还寄托着中华民族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   “双巳合璧,事事如意”   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的曼妙链接   所谓如意纹样,是指按如意形结合如意头、灵芝等而形成了独特的云朵形状,又名“如意云纹”或“如意云头纹”。根据官方对“巳”字及主标识进行的解读:巳,象征着阳气出,阴气藏,万物见,成文章。2025年春晚的标识也正是从中国传统纹样中汲取的灵感,两个“巳”字在巧妙的镜像翻转后,形成了“乙”字和“巳”字,图案既对应天干地支纪年法中,2025年是乙巳蛇年的干支组合,又恰好契合了中国传统如意纹样。这一纹样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在由古至今的诸多器物上,都能发现如意纹样,自法门寺地宫中也出土了许多具有如意形状或身携如意纹样的珍贵器物。   如法门寺博物馆珍藏的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细颈鼓腹高圈足,肩下饰有如意云纹一周;素面如意长柄银手炉,一侧有云头如意形状长柄;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其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底座两端也为如意云头,焊接成高约1厘米的台面;彩绘四铺首阿育王塔,塔通高78.5厘米,由塔刹、塔盖、塔身、塔基四部分构成,塔盖为九层棱台,由上而下逐渐变大,每边刻一圈如意云头二方连续图案;鎏金壸门座鸿雁纹五环带银香炉,为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通高15.1厘米、重1300克,由炉盘、炉座焊接而成,腹壁有5个镂空壸门,下部各突出一朵如意云头花蕾。   “双巳合璧,事事如意”,2025年总台春节联欢晚会选择“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作为主题,这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准确而生动地展示出汉字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巳升升”又在传承中持续创新,将天干地支、甲骨文、如意纹、青铜器、蛇纹等众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巧妙方式结合在了一起,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深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力量。这些流传至今的珍贵如意实物以及如意纹样实例,是中国古代工艺和审美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中不仅能够窥见如意的演变历程,更能体会到如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加深的重要地位。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精巧构思设计,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兼收并蓄。通过“巳升升”,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日日奔波的人们才恍然发现,原来如意这一古老的器物至今仍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不仅存在于言语,更在我们身边默默传递着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