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运输到运输经济 中欧班列“织线成网”辟通途
日期:12-18
一列中欧班列驶出西安国际港站 浐灞国际港供图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驼队,摇身一变成为如今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在西安浐灞国际港“织线成网”辟通途。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中欧班列(西安)化身“丝路使者”,带着陕西西安对外开放的使命,一路向西,从经济运输到运输经济,跨越山海的丝路故事,正在浐灞国际港这片土地上不断延续……
引进来 “老陕餐桌”变身“洋货码头”
西安人对过去的群众面粉厂爱菊便民大厨房或许还有印象,一家家卖馒头、挂面等粮油食品的门店,提供了“老陕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吃食。作为一家“老字号”企业,爱菊从原来单一的面粉加工到现在的多元化发展,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天气渐冷,位于浐灞国际港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里年味渐浓。
12月16日,记者在这里走访时看到,哈萨克斯坦的面粉、俄罗斯的饼干、越南的咖啡……来自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陕西非遗花馍、臊子面、唐酥甑糕……陕味美食种类繁多。
从“老陕餐桌”到“洋货码头”,西安爱菊集团这些年的变化可真不小。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东萌看来,爱菊是乘上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坐上了中欧班列(西安)的发展快车。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当年年底,首趟中欧班列(西安)搭载着机械配件、重晶石粉等货物从西安港缓缓开出。从此,西安与中亚联系越来越紧密。
作为西安本土企业,2015年,爱菊也走出国门,踏上了“出海”寻找优质粮油之路。
跨越数千公里,爱菊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至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爱菊农业产业园区,中欧班列(西安)犹如一条金丝带,串联起中哈农业合作。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广,原粮产量大,由于当地昼夜温差大,小麦蛋白质含量高,这种高精度面粉适合西安人的饮食习惯,做出来的面食筋道有嚼劲。”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李月波告诉记者,多年来,爱菊深耕哈萨克斯坦,逐步理顺了自哈萨克斯坦粮食产区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跨国粮食供应链,计划未来90%的原粮都将通过中欧班列运送到西安市民的餐桌上。
走出去 “西安制造”角逐海外市场
“驮着”好物去,载着好物回。
中欧班列(西安)一方面让国外的优质消费品快捷到达西安消费者的手中,另一方面,也为“西安制造”打通了出口的“大动脉”。
今年5月6日,康佳首单外销洗碗机出货发车,这批“西安制造”的康佳洗碗机搭乘西安-青岛海铁联运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远销11000公里之外的非洲国家利比亚。
“康佳首单外销洗碗机出货,是陕西康佳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康佳洗碗机全球化征程迈出的第一步。这不仅标志着康佳实现了白色家电‘冰洗冷空厨’战略的全布局,更让康佳厨电产业梦开始起飞。”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欧班列(西安)高效稳定开行,助推了本土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今年前11个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706自然列,增长26.8%,开行量稳居全国第一。其中,中欧方向开行3971列(去程1902列、回程2069列),中亚方向开行735列(去程611列、回程124列)。运送货物总重533.3万吨,同比增长22.9%。发送箱49.5万标箱,增长23.6%。
一支支“钢铁驼队”的穿梭往来,为“西安制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西安企业“角逐”海外市场打开了一条便捷通道。
“对于企业而言,看中的主要就是效率、成本和稳定性,具有安全、稳定等特点的中欧班列(西安)优势明显。”12月16日,西安大洋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那藤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比空运低,效率比海运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对具有一定运量规模且产品时效性较强的企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中欧班列(西安)跑出了联通欧亚、贯通东西的新通途,不仅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更开辟了亚欧国际运输和经贸往来的新格局,成为西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记者 康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