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向“新”而行 领航西安高质量发展
日期:12-18
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发展高歌猛进,比亚迪西安工业园全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世界500强德国采埃孚LIFETEC气体发生器扩能及研发中心项目在西安经开区开工;国内首条绿色化规模化低成本的大飞机机身蒙皮生产线在阎良区(航空基地)投产;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及服务平台项目落地西咸新区……
最近,我市各开发区频频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
项目落地开工、企业茁壮成长、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开发区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产业集聚成群、创新发展的主阵地。
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强力支撑,是推动西安发展裂变释能的内在要求!
如今,我市开发区全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奋勇前行。
——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做好示范引领
我市加快推进“双中心”建设在成形起势上实现新突破,把高质量建设“双中心”作为立市之本,全面增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牵引带动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硬科技产业化发展,以创新之力推动融合发展,稳步提升科技创新保障能力。
作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的发展备受关注,西安科学园承接了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及中科院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科技持续自立自强;今年首批启动建设的6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光子、氢能、新材料等4个产业创新聚集区位于西安市管(含代管)的高新区、经开区和西咸新区……
——在建设产业强市上做好示范引领
我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优化升级上实现新突破,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做强支柱产业硬科技支撑,加速壮大新兴产业,大胆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工业企业规模扩张能级提升,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开发区通过项目带动,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8月,西安浐灞国际港48个先进制造、医工科技、港贸融合、总部经济及2个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落户;9月,11个氢能产业项目签约落地西咸新区,涉及氢能产业全领域;10月,1250MN多向模锻液压机及智能产线建设项目在阎良区(航空基地)开工,将形成100亿元至20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效益……
不仅如此,我市以“龙头”为牵引推动集群化发展,产业韧性和竞争力持续增强。高新区丝路科学城汇集三星、比亚迪等多家龙头企业,形成光电子、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经开区着力打造以陕汽、吉利等“链主”企业为主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最大的商用车、乘用车制造基地;阎良区(航空基地)依托西飞等龙头单位,汇聚上下游企业2000余家,打造国家航空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和世界一流航空新城;航天基地以“国家队”带动产业链发展,聚集商业航天企业60余家,打造全省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核心区;西咸新区初步形成以隆基系列项目、70家氢能企业、42家数控机床企业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群……
——在扩大开放合作上当好示范引领
我市加快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在战略纵深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内外开放联动,持续拓展优化开放通道,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更高质量“引进来”和更高水平“走出去”,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高新区今年上半年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外贸进出口总值1438.11亿元,增量270.8亿元,同比增长23.2%,总量和增量均位居省、市第一;经开区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已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的90余个项目落地,今年落地开工采埃孚、依必安派特、百事、立邦等大批外资项目;浐灞国际港充分发挥西安港开放平台作用,中欧班列(西安)跨里海方向班列开行频次和体量达到全国第一,推动西安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服务、平台、项目的加持下,我市园区经济进一步提档升级。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和“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4)”榜单、“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百强”榜单中,西安高新区分别位列第10名、第6名,稳居园区百强的“头部阵营”;西安经开区在高质量发展总榜排名中较去年提升2位,在经开区序列中,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1位。
不难看出,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市实体经济的主要承载区、创新驱动的核心区、改革开放的引领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我市以开发区率先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开发区的发轫远航带动西安发展裂变释能! 城端传播工作室 梁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