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蒋家坪茶山 紫阳茶山民歌对唱吸引游客 “陕茶一号”母树 扫一扫 看视频 王江 书 老去难胜酒,闲来独倚楼。 使君题玉版,仙茗自金州。 春泛玉泉色,香分汉水头。 枯肠从此润,短咏若为酬。 ——明·王九思《周守惠茶谢答》 自古以来,喜欢饮茶、咏茶的文人雅士不计其数。他们爱茶,把茶写进诗里,被后人传诵。在诗中,他们写出了品茶的体会,对茶的赞美,甚至是由茶而生发出的对于生命、生活的感悟。今天记者带大家通过古诗,共饮一杯好茶,一探安康茶的历史和发展,了解“因茶兴业 因茶致富”的故事。 王九思赋诗酬谢周臣赠茶 《周守惠茶谢答》这首诗是弘治七才子之一的王九思所作。王九思,字敬夫,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明代文学家,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后归隐鄠县。明代金州(今安康)画坛声望最高的知州周臣,与回到故乡鄠县的王九思结识,成了忘年交。 “周臣赠送金州所产的春茶让王九思品尝,并在精美的包装盒上题字,王九思很是感动,便赋诗以作酬谢。”安康市诗词学会会长李波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年老之后,难以承受酒力,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内心闲适的情景。诗中提到了周臣送来的珍贵茶叶,使得诗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滋润,引发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最早园栽茶树和生产贡茶的地方 安康是我国最早园栽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据《神农本草》介绍,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安康位于秦岭以南,古时因地处华山之阳,亦称华阳。茶马贸易时代,安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紫阳茶是安康富硒茶的前身。紫阳县所在的安康市产茶历史悠久,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茶祖神农氏在陕西形成了最早的饮茶习俗,开创了陕西‘茗饮之风’。陕西更是开启了‘茶马互市’的先河,将‘茗饮之事’推广至大江南北,形成了举国饮茶之风。陕西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源头,它的发展史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安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任岩对记者讲,作为陕西茶树最佳生长区和茶叶主产区的安康更是中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一直处于茶树原产地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间地带。 紫阳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同时,佛教的传入,对茶叶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古文献记载,东汉中期佛教已传入安康。由于僧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旁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流民涌入大巴山区,促进了山区的开发和茶叶的发展。此后数百年间,汉水流域一直比较安定——这是唐代金州成为当时有名的富庶之区的重要原因。 老百姓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近年来,安康市围绕打造中国富硒茶第一品牌的奋斗目标,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组建安康富硒茶产业链,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真正让老百姓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眼下,正值茶叶冬季管护重要阶段,记者在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的有机肥发放点看到,茶农纷纷前来领取免费的有机肥料,拉回家准备给自家的茶树“加餐”,以便来年茶叶能卖个好价钱。村上还组织了茶叶技术人员深入茶园一线,为茶农们提供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一站式管护服务。“我家有8亩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提高了种植技术,为明年春茶增收做好准备。”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四组茶农朱华福说。 汉滨区大竹园镇两岸土壤肥沃,土质富硒,具有优质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汉滨区大竹园镇大竹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单林江因地制宜,深耕乡村30年,采取“园区+基地+农户”的思路,新建“陕茶一号”茶叶示范园,改造低产茶园,让昔日荒山变金山。 “通过科学种植,在父亲单林江的带领下,茶园从一个村覆盖到三个村,茶园规模由几亩发展到几百亩,再到如今的几千亩。茶庄也竣工投产运营,辐射带动周边875户群众增收致富,解决了周边3120名农民就业问题。”汉滨区东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单东任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2018年6月“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核准注册。截至目前,安康茶园总面积达112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达340亿元,带动60.3万群众因茶致富。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7.75亿元,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20强,陕西省第一位。同时,培育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九个获国家登记的茶树良种“陕茶一号”。 “新茶人”为茶产业注入新活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安康市涌现出了一批“新茶人”和“茶二代”,他们以新的理念和方式,为当地的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丽的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是王沁的老家,也是“陕茶一号”起源的地方。“40年前,茶学毕业的父亲成为了一名科技特派员。他在工作中一边推广茶叶技术,一边琢磨怎么样才能让安康茶产业发展得更好。想来想去最后萌生出‘培育我们安康自己的茶树品种’这个念头。在1992年,他有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另一个就是‘陕茶一号’。”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沁告诉记者,在2014年,“陕茶一号”取得《植物新品种权》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国家级茶树良种,而她刚好大学毕业。毕业后她选择了返乡接力创业,像父亲当年一样也成为了一名科技特派员,成为了一名“新茶人”,专门做“陕茶一号”新品种推广,直到如今。 与王沁一样,出生于1992年的刘艳茹也是一名“茶二代”。2014年7月,刘艳茹于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专业毕业。毕业后在西安任教期间,常听父亲聊起家乡状况,也深知父亲在家乡和乡亲们发展茶产业的不易。2017年9月,怀着对家乡的一份热忱和对“茶乡”的一份执念,刘艳茹毅然选择辞职回乡,决心与父亲一起做好茶产业。 “告别城市回到农村,接触完全陌生的农业领域,这对我来说还是个不小的挑战。要发挥自己回乡的价值首先应该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文章来。于是,我用了半个月时间来了解公司目前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发现虽然父亲在家乡发展茶产业已数十年,但茶叶销售板块是发展的短板。了解清楚这些状况后,我理清思路决定专攻销售及市场推广。”汉滨区承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艳茹说道。 之后,刘艳茹经过一番努力,整理出了“刚子”品牌背后的故事。对园区内“陕茶一号”品种进行单独采收、分线加工,设计专版系列礼盒包装主推“陕茶一号”茶产品,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就广受好评。五年来,该“陕茶一号”系列产品销量逐年递增,销售额占该公司年销售总额的75%。在线下打响品牌的同时,刘艳茹抓住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大好时机,积极开发茶叶的线上市场,真正让大山的农产品走了出去,农民的口袋富了起来。 王沁和刘艳茹只是安康市“新茶人”“茶二代”代表的一部分,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茶产业的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安康的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茶叶品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手记 茶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青山毓黛迎宾客,绿水含情茶飘香。记者在安康采访时深切地感受到,安康市近年来大力推进茶旅融合,不仅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还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茶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单纯的茶叶种植与销售已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安康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茶旅融合的发展战略。茶旅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将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安康的美丽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还拉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升级转型。 随着茶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安康市的乡村旅游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打造了一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景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安康茶,欣赏到美丽的茶园风光,还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 茶旅融合不仅带动了安康市茶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许多农民通过参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他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 安康的茶旅融合之路正在越走越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正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崭新的画卷。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张松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