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当新生育时代到来

日期:12-14
字号:
版面:08 长安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生育正从所谓的个人行为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生育政策的变化,更是从宏观角度折射出生育低迷的现状。而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她们为何选择“生”?又为何选择“不生”?阻碍女性生育的因素,究竟是她们自己,还是整个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独有偶,低生育率与性别话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热议。近年来,国内也引进了不少关于女性与母职的外国书籍,内容包括职场妈妈的双重负担、回归家庭的讨论、成为母亲的感受等。社会学学者沈洋与蒋莱的新作《新生育时代》,聚焦于中国都市女性的生育抉择与母职困境,书中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不同代际女性的真实故事,涵盖了从70后到90后的女性群体。她们在生育、家庭与职业发展中的纠结与成长,展现了女性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多重角色和挑战。   自2013年以来,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全面三孩的政策转变,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育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育龄女性也发生了代际上的变化。70后、80后女性是非常期待政策变化的,甚至有很多人是在等着政策的。但是到了今天,这个育龄人口已经面向85后、90后了。人变了,所以新一代育龄女性是书中关注的对象。新一代女性的生育理由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她们更倾向于深思熟虑后作出生育决策。书中受访者选择生二孩的理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伴,而不是出于传统的男孩偏好或养儿防老的观念。对于现在的年轻女性来说,生育以及生育选择甚至是走进婚姻这件事可能已经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了。关于父母辈的生育选择,他们会认为其实没有别的选择。但是到了现在,生育成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仿佛生孩子和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两种人生。   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作者蒋莱发现女大学生不少存在不婚不育的想法,而女博士生则表现出较大的婚育焦虑。她认为,这种焦虑可能源于年龄增长和家庭压力,以及完成婚育对求职的潜在好处。完成婚育的女博士,在求职时可能会得到加分,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她们的婚育焦虑感。尽管年轻女性可能在互联网上宣称坚决不要孩子,但她们内心知道总有一天可能会有孩子。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际上揭示了女性在生育选择上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对于婚姻的失望情绪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如《再见爱人》等探讨婚姻关系的节目的火爆。节目中,观众不仅仅是在观察夫妻间的矛盾,更是在寻找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宣泄的出口。现代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和对传统家庭角色的反思,使得她们开始寻求新的满足情感需求的方式。   晚婚晚育、少生不育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韩国的初婚年龄和生育率都是全世界垫底的,这正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教育和职业上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她们对于婚姻的期待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当现实与期待不符时,失望便随之而来。在这种背景下,单身生育逐渐成为一些女性考虑的选项。虽然目前政策和实际情况还未将其作为主流趋势,但社会对单身生育的讨论和接受度正在逐渐提高。尽管单身生育还不是一个主流趋势,但这是女性可能会考虑的选项。   在探讨现代家庭中父职的新形态以及如何协调家庭角色时,也会发现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变化。蒋莱认为,尽管父职参与度在传统上一直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观念和家庭动态正在发生变化。人们的观念在进步,父亲的参与度在逐渐增加。全职爸爸的出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育儿责任,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爱意是和育儿的投入程度相关联的,父亲与孩子相处的世界越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父亲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父亲的角色不仅仅是经济支柱,还包括情感支持和家庭责任。另外,家庭是权利斗争的场所,对男性提出要求和推动他们改变是必要的,即使这可能伴随着冲突和斗争。尽管中国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仍然存在,但随着女性在教育和职业上的成就,男性的角色也在逐渐转变。虽然男性完全进入家庭还需要时间,但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男性开始参与育儿,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所有的养育过程,其实要求大人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因为相对于大人来说,孩子其实教会人们从弱者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大部分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共情能力。也许是因为在照料过程中,女性总是需要从弱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困难,这让她们获得了更多的共情。而男性由于在生与育过程中参与较少,往往缺乏理解弱者的视角。   作者蒋莱在研究女性领导力时,发现女性作为领导者时,往往能减少冲突和战争,更注重协商和寻求共识。这可能与女性数千年来的基因内在的照料者角色和站在弱者角度的视角有关。因此,她不认为女性是一个弱势标签,相反,它带给女性的是权利、独特的体验,甚至可能是更强的能力。同时,当社会提倡生育友好、儿童友好等标签时,还应提倡妇女友好。将生育友好型社会提升到妇女友好型社会的高度,这样女性才能更敢于生育,没有后顾之忧,并且能够平衡生育者角色和职场角色。这是性别平等的文化诉求,也是鼓励生育和促进社会更加平等和谐的追求。   《新生育时代》,沈洋、蒋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202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