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衣者,依也 ——《中国服饰文化史·引子》

日期:12-14
字号:
版面:08 长安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服饰,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曾见一般的服饰叙述多异域话语而少本土言说,就笨笨地想,难道我们的先民、历代先贤的着装是未经思考过的吗?古人所穿所戴是这样,难道就不会琢磨为什么是这样吗?倘若思考过,有没有表达呢?实物的图像的叙述自不必说,难道没有相关服饰思辨的此地微记录吗?于是苦苦搜求于文山书海,方知古人对此不但推敲琢磨,而且有自成格局的谱系。   如果说远古时代的服饰观念不无朦胧神秘,那么文字时代的文献则无疑是充分自觉的记录。就发生学而言,传统神话、图腾崇拜和《周易》都将为服饰投影以神秘、神圣和神奇的多重光环。譬如文身,一种图腾同体的神圣行为,在中国文身的文字与图像叙述中多画脸画身——肌肤上描绘事项黥刺动植物图案等,即神圣的意味和氛围来自异己而不是自体。而在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神话和希伯莱神话中,无论是上帝造人还是普罗米修斯造人,都是以神的形象为原型,神圣的意味和氛围自然属于自体而无须外在的增益。纵观人类的服饰史,西方重裸,中国重藏;西方推崇人体美,中国多讲究扮饰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图腾的巨大影响。   服饰可以引申到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生态学等这些更为广博的视野中来。譬如《周易》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文字叙述中,看似穿戴披挂举手投足之末,却可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或在老庄的超脱谈吐中,看似衣帽鞋袜色彩之器,却能深深悟出那蕴含天地人生之道,且于反对人在美饰中的异化行为与观念之中,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人的主体精神。而墨子、韩非子却试图以剀切峻急的实用思维来刷新服饰……事实上,先秦时期,繁荣活跃的百家争鸣从不同向度构建了服饰文化博大的空间,成为后世思考服饰者一再追溯的源头,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厚重根基。这些先哲的思想,各有特色、各有血肉与人生价值的选择,他们并不一定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也并非中国思想史的全部,但对于中国服饰传统的形成意义重大。以他们为基点,我们能够窥见传统文化的样貌和潜在的多样性,令更多人得以观照时代与自身。   与先秦诸子看似散点透视的言说有所不同,《周礼》《礼记》《仪礼》所建构的服饰律令、衣冠礼仪自有规整的格局,它具体呈现为冠礼、五服制,血缘与服制达里融合为一个别致的体系或仪式。如此庞大而缜密的结构空间,穿越时空而超级稳定,成为民族不思量自难忘的集体记忆。它既有脉脉施法温馨的血缘关系,又有井井有条的亲疏尊卑关系。类似的不同向度的散点体系,还可列出一些,如品服制等色彩等级制度,如十二章纹、八吉祥、暗八仙和八宝图纹等谱系,服色还有明清服饰补子的款式结构等。   中国服色谱系的建构,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就其整体框架而言,由山顶洞人撒红粉发端,经由夏商周等不同朝代文化的洗礼与增益,虽后来有《吕氏春秋》将五色说融入天人感应的历史模式中,有董仲舒简化为循环论的三统说,有帝王皇族的世俗阐释,有异域文化带来的新质与新貌。但就其轮廓而言,仍是从赤色独尊到黑白对峙,到赤墨青白褒贬分明,再到青赤黄白黑五色崇拜中黄色突出的新模式,继而又有五德终始说、三色轮回说等多种神话传说及其整合,一直到实用理性的官员品服制。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在服饰与时势关系复杂时,毅然做变俗应对的发话人。敢于担当,不惧污名,哪怕是敌对者的卓异创造也要接纳。而北魏孝文帝改制则以宽容宽厚的兼容精神,让文化迥异的服饰融汇而趋于统一。因为任何试图维持纯而又纯的自我文化体系,都会愈来愈脆弱、愈来愈渺小,而远距离的融合则是任何一个物种强大繁荣的途径。到清末民初,孙中山着意新服制的建立,废除裹脚、断发,自荐新款式,不只是从生理意义上让中华民族每个生命个体回归健康与自由,更是从启蒙意义上让每个生命个体获得平等自主的尊重。在全新语境下,中山装不是帝王的冠冕,而是普世的时代新风貌。   事实上,正是这些善意建设、敢于拓荒的纠谬者,才在不同时段敲打着中国服饰文化交响乐的节奏,奏响心往神追的乐章。无论是先秦诸子立足宏观的百家争鸣,还是大唐百花齐放的服饰狂欢;无论是追慕精英偶像的宋代风貌,还是大明朝野上下内外涌动的全民时尚……这里服饰叙述的侧重点与演进的轨迹,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由群体形象演化为生命个体,由以官方和社会精英为中心,渐渐演化为以社会精英为中心,而民众的服饰也渐渐浮出水面,如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远可观赏,近可沉浸。   到了清代李渔这里,服饰的着眼点便和生命个体联系上了。李渔、卫泳都着意从具体的人谈起。如果说李渔、卫泳侧重于女装层面散点放射性演绎的话,那么,曹庭栋则在老年装的格局里有着系统性的扫描与归纳。具体到养生来看,服饰的顺时必性、舒适性问题解答了古今中外着装之大惑。康有为先是着眼群体主张换装易服,走全球着装趋同式的道路;后却以个体复古的意态表达民族化、个性化的意愿。如此看似两极摆荡的矛盾纠葛,实则是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立体式对决结构的深刻呈现。到了近现代,张竞生与张爱玲兼备文字与图像的叙述的才能,在中国装整体转型的服饰平台上,各有非凡的建树。张竞生立誓服饰救国、振兴民族为大任,着意于款式改制。张爱玲则以无所羁绊的自主性,文字、图绘、设计与裁制的多向度叙述践行,打破了古装与时装、男装与女装、中装与洋装等界限,从而使女性获得了着装与服饰言说的极度自由……真真蔚为大观啊!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里有春秋礼乐、汉官威仪、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明清秀乃至现当代新潮,都在其历史性的文字思辨中交汇为衣冠古国的交响乐。   《中国服饰文化史·引子》,张志春/主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