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进校园 与学生共探科技奥秘
日期:12-10
高新科技展上,与会嘉宾与师生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校园是科学教育的沃土。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近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在我市多所中小学陆续开展。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张琦教授、西北大学崔斌教授等走进中小学校园,带领中小学生们感悟科技魅力,探索科技奥秘。
依托主题讲座、科技成果展、航空模型竞赛、聘任科学家、化学实验秀等多元形式,“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在校园营造出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活动打破了校园与科研前沿的壁垒,通过将高端科技知识精准“投喂”给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全方位提升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聆听科学家之子讲述科学家精神、零距离观摩最新科技成果……12月8日,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暨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高质量办学成果展”活动。报告厅内,来自省市区相关部门、陕西十余所高校及西安多所中小学的相关负责人,与经开一中师生代表齐聚,共话科学教育新路径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先生以《许身国威壮河山 我的父亲邓稼先生平事迹介绍》为题作了报告,通过珍贵影视资料,回顾了其父亲邓稼先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们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艰辛历程。
可用意念控制的脑控机器狗、无人驾驶汽车、拥有高地跨越功能的英雄机器人、集自动导航与精确自动攻击能力于一身的哨兵机器人……校园内操场上,汇聚前沿科技成果与高校创新智慧的高新科技展精彩亮相。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及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等单位的相关人员携带各自最新科研成果及科技产品参展,吸引同学们穿梭其中,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老师们通过与高校、企业专家深度交流,积极探寻教学与实践融合、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新路径。
“老一辈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让我备受鼓舞,也坚定了我要当科学家的梦想。”“科技成果展让我眼界大开,深刻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活动现场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大学教授担任小学科学副校长
由大学教授担任科学副校长,小学科学教育将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日,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教育集团以“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西航三校教育集团“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在科学副校长聘任仪式中拉开序幕。12月3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张琦教授正式受聘未央区西航三校西校区科学副校长,并为师生们带来《3D打印:创造无限可能》的主题报告。从基础制造原理切入,张琦教授的讲解通俗易懂、妙趣横生,通过抽丝剥茧般全方位解读3D打印知识体系,为同学们多维度展现了3D打印技术的神奇魅力与广阔前景。
12月5日,未央区西航三校东校区正式聘请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崔斌教授担任学校科学副校长。当日,崔斌教授带来《什么是化学》的科普讲座。从“化学是什么”切入,崔教授用生活实例拉近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当日,西北大学林青青老师和赵家源同学等分别为同学们演示化学实验秀。实验中,他们用娴熟的手法,完成了溶液变色、物质燃烧、沉淀生成……伴随一系列“魔法”操作,同学们探索化学奥秘的热情被瞬间点燃。西航三校教育集团负责人说,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学校将持续深挖科学家资源,拓宽科学教育路径,丰富科普活动形式。
为科技人才培养输送“养分”
“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只是西安市各中小学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一个缩影。如今,各学校正积极推进市教育局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西安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据了解,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科学教育实验区2个、国家级科学教育实验校13个、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132所、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实验校179所、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37个、STEAM基地校158所;建设中小学科学实验室2261间、少年科学院6所。
为传承培养科学家精神,目前我市正持续推进实施“科学家(精神)校园行一十百千计划”。其中,“一”即,每所学校聘请1名科学家或大国工匠担任科学教育副校长,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已配备科技副校长953人、科技辅导员1056人;“十”为,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学、新能源、通信技术、材料科学、考古等主题,遴选10所学校建立创新实验室,聘请青年科学家团队入驻创新实验室;“百”即,组织“100位科学家、劳模、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千”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开展千名科学教师专项培养行动,以此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西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希望各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引入“大师资”,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输送“养分”,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研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文/记者 牛凌 图/受访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