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研究大雁塔模型
“晨钟暮鼓”跟钟鼓楼有什么关系?“雁塔题名”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这一系列关于“长安城”的疑问,在西安高新第三小学系列“博悟”课程中都能找到答案。
“每一个故事都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都是孩子们了解家乡的窗口,孩子们都说盼望着再深挖它的故事呢!”在西安高新第三小学,形式新、趣味足的系列“博悟”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也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可,他们说,“孩子们通过系列课程学习,对西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通过更多的学习和探索,会让孩子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在“博悟”课程中“穿越”古今
了解西安的辉煌历史
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西安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西安高新第三小学开设了《我的家·我的城》少儿博物通识素养系列课程,为成长在这片沃土上的孩子们搭建认识、了解自己家乡的桥梁,培养孩子们对西安的热爱与好奇,让他们感受古都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
从古城墙的巍峨到钟鼓楼的庄重,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到唐代的大雁塔……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通过系列“博悟”课程开启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之旅。
皇城、宫城、外郭城、东市西市……课堂上,伴随着老师的生动讲解,孩子们仿佛“穿越”回繁华的唐长安城,感受古代市井生活的生动与有趣。
西安城墙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它是如何防御外敌的?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跟着老师用黄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制作这种独特的建筑材料,在不断探索中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
讲到钟楼和鼓楼时,老师带来模型和瓦当,配合图片、视频,与孩子们一起“走进”钟楼、鼓楼,从细微处感受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解密钟楼的“金顶之谜”,“聆听”古代的晨钟暮鼓,感受那段久远的历史回响。
大雁塔与玄奘西天取经、小雁塔的“三开三合”之谜……一个个关于长安的故事,随着一堂堂课程的开展,在孩子们面前生动立体地“铺陈”开来,孩子们带着满满好奇“穿越时空”,见证西安从辉煌古都到如今的繁荣。
从“博物”到“博悟”
每个学生都收获满满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新形式、新探索,在这所校园持续上演。从“博物”到“博悟”,每个学生都收获满满。
“通过学校课堂,我学到了很多铜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知识。这幅作品的原型,来自于文物青铜双凤杯。”六年级学生钟卓辰说。钟卓辰创作的《青铜双凤杯》,在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举办的“国·宝——小小的爱给大大的国”迎国庆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品。钟卓辰直言,自己的作品设计融合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现代审美,这得益于在学校“博悟”课堂上的积累。
记者了解到,“漫步古都”“博悟”课程,是高新三小独具特色的课程之一,也是国家级优秀教育成果在西安“本土化”的实践探索。除了在“三个课堂”中巧妙融入“博悟”元素外,学校还积极拓宽育人渠道,开发场馆资源,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一边“请进来”——每月聘请专业博物馆讲解员对学生进行不同博物馆的专题讲座,一边“走出去”——带领学生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关中民俗博物院等,开展项目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西安素有‘博物馆之城’的美誉,这是一种无形却有力量的学科资源。”高新三小“名校+”总校长金梅说,“博悟”课程实施以来,老师对无边界课程有了全新认识,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所得,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学生树立起了“热爱祖国,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态度与品质,爱上了“博悟”课程,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大成果本土化推广力度,继续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博物馆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引导孩子们探索更多的未知。
文/记者 程静 图/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