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宏阔而缜密 简评《当代陕西长篇小说史论》

日期:12-07
字号:
版面:08 长安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王仲生   周燕芬领衔的学术专著《当代陕西长篇小说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出版问世了。可喜可贺!   新中国已经走过七十五个春秋,书写了辉煌史册。新中国文学版图中,陕西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居于前列,是全国文学重镇之一。将当代陕西长篇小说创作轨迹予以历时性扫描和学理性梳理,不仅是陕西长篇小说进一步提升的需要,对于全国长篇小说创作而言,也为继续前行提供了一个地域性成功范例和全局性理性参考。   《史论》的出现和它的学术内涵的丰富、创新性,令人注目,宏阔而缜密,构成了《史论》的显著特征。《史论》一书视野开阔,放眼全国,立足陕西,在深刻的历史眼光烛照下,陕西长篇小说纷繁的文学现象,呈现出脉络清晰的全景图。   《史论·导论》高屋建瓴,统揽全书,将陕西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展开论述。第一阶段,杜鹏程、柳青、王汶石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坚持延安文艺方向,深入扎根新中国初期现实生活,创作了《保卫延安》《创业史》等影响深远的长篇巨著。第二时段,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沿续前辈传统,紧扣时代变革脉搏,先后创作了《平凡的世界》《浮躁》《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等一批长篇小说,开拓了陕西文学新的格局。尤其是“陕军东征”,蔚为大观。其轰动效应,影响至今。第三时段,即新世纪以来,叶广芩、杨争光、红柯、陈彦、冯积岐、方英文、安黎等一批作家各自以其代表作,将陕西长篇小说创作推向新的高度;异彩纷呈,众声喧哗,展现了可观的文学前景。   《导论》指出,当代陕西长篇小说是在不断蜕变中前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乡土单色调”局面有了改观,“陕西地域”局限有了突破。这种作家视野的扩展,涉足生活领域之广之深,发生了质变。“去地域性”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内、外在机制。其二,作家们逐渐告别了“史诗性”艺术追求。“去史诗性”也许或为一种更为深广的艺术世界的发现与实践,为陕西长篇小说创作今后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导论》的上述创新,无疑准确而又富于“学理性”,是一种理论创新。   《史论》一书又一特色是重视文本,一切从文本细读出发,注重长篇小说内在规定性,分析论证缜密而妥帖。这不只是说,《史论》坚守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肯定作品成就的同时,绝不轻易放过作品的历史局限和艺术不足。显示了撰稿人的历史眼光和文本细读的审美判断力。   全书选取了十三位作家及其代表作,设立了十三章,展开论述。全书论述可以说是文本细读的展开,它构成了全书的主体。   不难发现,叶广芩的《青木川》的悬拟小说的叙述方式,杨争光的现代精神的探求和“另类”艺术实践,红柯的新疆风情和新的英雄特质,冯积岐的“现代现实主义”的自觉与艺术成就,方英文的后现代视角下的人文精神和洒脱文风,陈彦的市俗底层生活的现代精神烛照与展现,无不在书中彰显:现实主义深化和拓展的同时,陕西作家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正在走向多元。从传统出发而又不断创新的艺术精神和小说叙述方式的不懈追求,蔚然成风。它再次证明:审美原创性和文化传承性的矛盾的突破,即审美创造的多样性是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正如哈罗德·布鲁姆讨论伍尔芙的小说时,认为:“持久的陌生性是所有文学中最为经典的特征之一”。(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陕西长篇小说创作前景,让人欣喜。郭彤彤的《验明正身》也许正是陕西文学地平线上的一抹晨曦。《史论》不是没有疏漏处,如有后续,安黎的创作也可专章论述。但这些白璧微瑕,并不影响《史论》的整体水准和成就。   《当代陕西长篇小说史论》,周燕芬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