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坡村旧景 资敬尼寺 欢喜岭 20世纪70年代的草场坡土崖 20世纪30年代的长安路 □冯兆龙 在西安,说起草场坡,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唐乐宫北边的那道斜坡,总以为那道坡就是草场坡。然而,当我整理碑林区城中村村史时,才发现草场坡并非我想象中的草场坡。 春天是美丽的,春天的西安更让人流连忘返。当我跨进草场坡社区的大门时,迎面的花红绿海让人陶醉,不远处的几个老人正围坐一起喝茶聊天。我迎上前去,问到:“大爷,您是草场坡村的老村民吗?” “干啥?”几位大爷警惕地看着我。 “我是碑林区作协的,想了解一下草场坡的村史。” “哦,作协的。”一位大爷看着我的作协会员证,警惕的双眼顿时舒展开来。 “你知道这儿以前是啥地方吗?”大爷跺了跺脚底下,自豪地说,“这儿以前就是明代进士卢绅的墓。” 大爷的话让我有点惊讶。 为了考证大爷的话,我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其中《明清西安词典》里记载:卢绅,字汝佩,咸宁县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墓在西安城东南郊。如果说朱雀路是当时的中轴线,那么草场坡就在城东南郊。这样看来,大爷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见我听得专注,另外一位大爷说,他们村西边以前还有一个娘娘庙,三进房子,门前修有十级台阶,对面还有一个很气派的照壁,房内雕梁画栋,恢宏气派。正中间的房梁上还写有“有我子孙”横匾。该庙后来作了生产队的会计室,20世纪70年代末被拆除。我查阅元朝骆天骧撰写的《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发现有这样一段记载:资敬尼寺在永乐坊内横街之北,隋开皇三年,太保薛国公长孙览为其父立。永乐坊就是现在的草场坡,由此推断,这个娘娘庙极有可能就是资敬尼寺。 大爷说,你想了解草场坡的历史,去社区居委会吧,那里有你想要的东西。 告别几位老人后,我径直来到社区居委会,社区卢主任接待了我。他说,西安是千年古都,哪里都可能出土文物,2009年草场坡村改造时,就从地下挖出了好多文物。他还说,20世纪70年代,草场坡就出土过一件珍贵文物鎏金铁芯铜龙,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后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并在海内外多次展出,这件鎏金铁芯铜龙传说是唐玄宗时期宰相燕国公张说府的遗物。 草场坡在今西安南北中轴线长安北路的东南端,从南二环进永宁路由南往北走,地势渐渐陡起,至改造后的草场坡村小区(长安大街三号)东门为最高点,落差大概有二三十米。社区卢主任介绍说,草场坡以前叫欢喜岭,岭的最高点就在小区东门这里。那时的欢喜岭非常大,西边从现在的陕西省体育场一直延伸到西何家村,东边到雁塔路的西安科技大学附近,南坡就在现在的南二环,北坡到了现在的友谊路红会医院附近。那时,从秦岭南山大大小小峪口走出的客贩,把木炭、木料、木耳、桐油、棕皮、茶叶、干菇、蜂蜡、核桃、柑橘等货物肩背担挑贩运到西安城。每当他们翻越欢喜岭,站在岭的最高处,看到不远处的永宁门、城墙和钟楼,心里便阵阵欢喜。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草场坡叫作欢喜岭。也有人把那时的草场坡叫骆驼岭,原因是草场坡像一只骆驼矗立在那里,驼峰的凹处就是修长安路和朱雀路的地方。不过,这些都是民间叫法。 那时的长安路坎坷不平,直到1934年,政府才开始修建长安路,这条路由南郭门(南稍门)十字至长安县五台山口,是在原官马大道路基上修建为简易公路。现在的长安北路这段,就是从草场坡中间开挖拓宽出来的。如今,行走在长安北路上,感觉两边就像一条水渠的渠岸,而长安路就是那条水渠的渠底。 那草场坡是因何而得名呢?卢主任说,传说汉武帝时,为了抗击匈奴,他听从了张骞的建议,用引进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取代了当时汉朝的矮脚马,并引进苜蓿这种汗血宝马喜欢吃的植物,种植在汉长安城东南郊的一高坡上,形成了一大片草场,人们就把这个高坡叫草场坡。据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记载:“在永乐坊,即横岗之第五爻也,今谓之草场坡。”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 载:“在朱雀门外,乃旧之草市,有坡,故号曰草场坡。”若由此推断,草场坡一名,宋元已有。 为了进一步弄清史实,我查阅了张永禄的《唐都长安》一书。书里介绍,当时的大兴城内有龙首原的六条余坡隐起于平地,自东北而西南,分布在今西安红庙坡与大雁塔之间,从而在都城地区形成六面高坡,称为六坡。隋将宇文恺就是在此六坡的基础上,利用地形的自然趋势来规划设计新都的。在六坡经过的地方,分别置以宫城、皇城和寺观,不仅更加突出了这些地区建筑物的高大雄伟,而且也严密地控制了城内的制高地段,有利于都城的防卫。那时的草场坡设有皇家马场,气候宜人,空气新鲜,于是,这里就云集了众多的王公贵族和豪门大贾。唐太宗时期宰相房玄龄官邸、武则天时期太平公主宅院、唐玄宗时期燕国公张说府邸都建在草场坡一带。 唐末以后,因连年战争,长安城损毁殆尽,人口锐减,当时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到明朝后期,城内只有几十万人。此时的草场坡不再是绿荫成片、鸟语花香的草场了,而成了古墓穴道纵横交错的荒凉之地。卢主任介绍说,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村民都是为唐以后历代王侯将相看墓之人。后来,在明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中,山西临汾的一些人,告别了大槐树,背井离乡迁徙而来,在草场坡安家落户,逐渐汇聚成村。他们依靠勤劳与和善,开始以农耕为生,代代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卢、齐、李、刘等几个村里的大姓。到底是不是山西临汾大槐树人,已无从考证。但有资料研究认为,当时,官府在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内设有总迁移机构,办理移民迁徙手续。据云,广济寺有棵大槐树,来自山西各县的移民在此编队遣送,洪洞大槐树便成了山西移民离别故乡的起行地。 新中国成立前,草场坡村隶属西安市第九区第十一保。1949年后,又先后隶属雁塔区李家村乡,西安市雁塔区永宁公社,1990年,永宁公社撤销后,直接归碑林区管辖。 1949年后,当时的草场坡村所辖范围东到今雁塔路赛格电脑城,西到朱雀大街,北到唐乐宫,南到小寨好又多商场,人口一千多,面积近二平方公里,可耕地1000多亩。后来,村上先后有上千亩土地被国家征用。目前,村周边的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体育场、陕西工业展览馆、长安大学等地,以前都属于草场坡村的土地。 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村民以种粮食和做小买卖为营生。那个年代,由于战乱,村民生活非常艰辛,在此期间,为了生计,有许多村民还将自家的农产品拉到城里贩卖,以补贴家用。1949年后,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草场坡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种粮为主,进行土地改革,办起了互助组等,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20世纪60年代初,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村里便开办了相当规模的豆腐加工厂和粉条厂,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如今,说到豆腐厂、粉条厂,草场坡村人都深有感情。 20世纪70年代初,沿长安北路东段留有一座高约20米,长约500米长的土崖(今陕西省旅游局院内东北位置),当时城里人打煤球、修盖房子都来这里,找草场坡村买土,村里有壮年汉子每日从崖上用钢钎放土,时间长了崖向东退,崖下的地便宽阔多了。后来,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工业厅开始在此征地,修建了省旅游停车场和省工业展览馆。 改革开放后,允许村民多种经营,村里除了种植蔬菜外,还大力发展村办企业。首先办起了草场坡村旅社,随后又办起了机床厂、电瓶厂等企业。随着副业的发展,村集体经济份额不断增加,当时村民的日劳动价值已达人民币七元,成为当时西安南郊最富裕的村庄,周边县郊的姑娘都托人说媒找草场坡村的小伙。1985年后,村里又相继办起了钙塑板厂、经编厂(后更名为长安路针织厂)、长安路贸易货栈(后更名为海燕商店)、汽车修理厂、农机修造厂、西安市万里食品厂、百汇市场和西部招商广场。据《碑林区志》记载:1985年该村有村办企业12家年收入230万元,1992年,该村工贸总收入达到769万元,人均年纯总收入5081元,高居碑林区之首。 20世纪90年代,西安开始修建二环路,草场坡村近80亩土地被国家征用,村办企业被拆除,村民开始发展个体经济,村民在自家宅基地上翻盖房屋,开办旅社、超市、网吧、幼儿园、医疗站等,同时,大量流动人口居住于此,村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2006年6月30日,碑林区将草场坡村所有农业户口一次性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并对村内所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股份量化到每位村民名下,使村民成为股东。2008年11月6日,草场坡村委会转为社区居民委员会。随后,碑林区对草场坡村进行整村拆除改造。至此,存在了600多年的草场坡村,又一次融入滚滚的城市化洪流中。 如今,经过城中村改造后的草场坡村,在原村址上开发了十几幢高楼,开发的小区叫“长安大街3号”,草场坡社区就在长安大街3号内。走出小区的大门,回望着这座座高楼,我在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场坡村会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野,我只希望人们将来说起草场坡时,别忘了这里曾经还有一个几百年的村庄以及村庄里所发生的一切。 在我们大踏步走向未来的今天,总有一些东西注定要失去,但总有些美好,一定要在历史中永恒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