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唐朝公务员亦需“公考”

日期:12-07
字号:
版面:06 文化纵横       上一篇    下一篇

     □范方启   不久前,万众瞩目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如期举行。其实,唐朝有些官员就是通过“公考”选拔的。   科举始于隋文帝时期,它是一种不分出身和民族、按考试成绩选拔国家官员的制度。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不过,科举制度还是在后来的唐朝才成熟完善起来。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普遍的认识是,只要考上了进士,就可以做官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进士本身不是官员,更类似于今天的学位,还要等待朝廷的具体册封与安排才算正式做官。   在唐朝,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科举成功,算是取得了进入官场的资格;而幕府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为自己政治团队选拔后备力量的一个途径,如果幕僚表现出色,或者得到了官僚的赏识,可以被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除掉上述两种途径,还有一种有点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晚唐诗人李商隐就参加了类似于今天的“公考”。李大诗人的前身也是一“草根”,10岁左右,父亲去世。父亲一死,李商隐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之艰难可以想象,靠亲戚接济过活。李商隐是长子,因此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少年时代的李商隐没别的什么特长,只能为别人抄书挣点钱,以贴补家用。困窘的家境,使他分外地想考取功名、早日做官,改变贫穷的局面,并光宗耀祖。于是,他和许多寒门弟子一样,踏上了漫漫考试路。   开成二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这算得上是惊天大喜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刻做官。在考取进士之前,李商隐参加的殿试有过好多次,都是无一例外地失之交臂。考取进士的那一年,李商隐还只是一普通百姓,要当官,还得考。开成三年,李商隐参加选拔官员的考试,复审没通过,使他获得朝廷正式授职的时间又推迟了。开成四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虽说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没过多久,他被调任弘农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有了点实权。      本版插图 王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