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琳
不久前,野生东北虎在黑龙江七台河市吉兴乡一个村子现身闹事,不仅进村而且还把人给咬伤了,顿时一片哗然,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聚焦老虎。其实,千百年来围绕老虎演绎出的种种精彩故事并不鲜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威风凛凛虎图腾
老虎,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在古代,凶猛无比的虎被称为“百兽之王”,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同时,威风凛凛的虎被用来象征兵将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都刻着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在与大自然相处中,古人对虎由敬畏进而产生崇拜,不仅把虎视为守护四方的灵兽之一,还视其为农业的保护神。《礼记》中载“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在民间信仰中,虎还是力量与正义的化身,能驱避凶邪,消弭灾祸。汉应劭《风俗通义》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画经常被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以驱赶恶魔等,乃至后世衍生出儿童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用以驱邪避灾,还有人睡虎头枕以期强壮自己。
虎的威严,使其与法制挂上了钩。众所周知,有种刑具叫老虎凳;传说宋开封府尹包拯使用过“虎头铡”铡贪官;今天,人们将反腐败惩治高官称为“打老虎”。说起“打老虎”的来源,众说纷纭,不过都与东汉南阳人宗均有关。宗均任九江太守时,九江一带多虎害。此前,当地官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猛虎仍然造成很多伤害。宗均认为,苛政猛于虎,如今猛虎危害民间,原因在于官吏残暴,而辛苦捕猎不符合怜悯体恤百姓的原则。于是他发文,务必要清除贪官污吏、提拔忠诚善良之士,可一举撤去栅栏陷阱,并减免赋税。从此以后,九江便不再出现虎害了。宗均把“打虎”与“铲除贪官污吏”直接联系起来,这也许是“打老虎”的最早出处吧!另外,也有人认为打老虎是一个比喻,大贪如猛虎,因为猛虎食肉饮血口大开,不管不顾;喻之于人,位高权重,祸害一方,虎性也;为民除害安家国,所以名曰打老虎。还有人认为打老虎,原意来自《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说。
打虎英雄除虎患
虎患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虎暴、虎孽,主要指虎对人、畜的攻击与伤害,在古代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由来已久。据《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永初年间,南郡“多虎狼之暴”。新任太守法雄认为:“凡虎狼之在山林, 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要求属县“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于是“虎害稍息,人以获安”。《新唐书》载,唐德宗时,顾少连任登封主簿,“邑有虎孽,民患之,少连命塞陷阱,独移文岳神,虎不为害”。
宋代虎患当属比较严重的时代,仅《水浒传》一书就写了好多案例。南宋陆游在《入蜀记》中,也记载了他在长江沿岸多次看到虎的踪影。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遣使诸州捕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果、阆、蓬、集诸州虎为害,遣殿直张延钧捕之,获百兽。俄而七盘县虎伤人,延钧又杀虎七以为献”。太宗淳化元年(990 年)十月 ,“桂州虎伤人,诏遣使捕之”。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曾制定了详细的捕虎制度并诏令全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 年),严州乌龙山因“虎豹出没,伤民害旅”,宁宗下令捕杀。当时,普通百姓也是捕杀恶虎的重要力量。据宋洪迈《夷坚志》载:绍兴年间,舒州境内一村庄“有妇人为虎衔去,其夫不胜愤,独携刀往探虎穴”,力杀四虎后“负死妻归”。 到了明代,虎患依然影响百姓的生活,著名作家冯梦龙任福建寿宁县令后的第一要务就是根除虎患,为此冯梦龙大费周折,总算平息了虎患。
古代的打虎英雄不少,最为著名的是武松,其实在此前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就曾英勇地打过老虎。清代笔记《古处集》中,记载了一位女汉子打虎的故事:河北威县多虎患,太阳一落,居民就不敢出门。一夜,有个醉酒男子,因为内急要出门方便,妇人死活拦不住。无奈,妇人拿着杆铁枪跟在他后面保护。当时星月朦胧,芦苇肃索,只见十余步开外,有一只老虎蹲踞于地。妇人虽然很害怕,但为了救丈夫,也顾不上太多,就挺枪直刺,老虎猝不及防被刺中了,贯腮及胸,锋刃从左肋而出。老虎负痛狂奔,没几步便死去。闻此,当地官员大力表彰奖励了“女汉子”!
从古代的虎患,到打虎除虎患,再到今天老虎成为野生保护动物,有着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现代,虎皮的诱惑以及虎骨的药用价值被发掘,滥捕乱猎老虎的现象屡禁不止,致使老虎存量不断减少,政府不得不立法予以保护,老虎成了保护动物。
斑斓猛虎好观瞻
虎,作为凶猛的野生动物,其悠久文化历史、精神内涵,加上斑斓美观的色彩和矫健猛烈的动作,自古至今,无不吸引着人们前去一览其真面目——
翻阅资料发现,早在夏桀时期,就有“放虎于市”的观瞻记载。《诗经·大雅》记载,周文王在酆京(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兴建灵台、灵沼,放养虎、豹、狮子等禽兽,这是将老虎喂养在人工兴建场所里的最早记载。秦汉时有上林苑,隋有西苑,里面蓄养不少动物,而老虎往往是主打的观赏动物。汉唐时期,皇宫大内禁苑皆畜养虎豹等异兽珍禽。北宋时,出现了大型动物园——玉津园,乃北宋的皇家林苑,里面饲养了包括老虎在内的许多种类动物,是最早的官办动物园。明代,更是专门设置了蓄养大型动物的“虎城”,显然这里养的主要是老虎。明朝廷规定,给予虎城里的虎、豹、狮、象等百兽以俸禄;其中,老虎享受将军的俸禄。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他在参加顺天府乡试时,曾和伙伴游览过虎城。后来,竟有看守的太监私下收钱,放人进入虎城观虎。关于虎城老虎的结局,明谢肇淛《五杂俎》记载说:万历帝梦见老虎咬他左脚,醒来后隐约觉得左腿疼,怀疑是虎城老虎作祟;于是下令虎城停止喂食老虎,饿杀之。虎城有一虎甚大,长丈许,饿至二十四天后,虎啸震天动地而死。自此明代的虎城不再养虎了。
真正把老虎送到动物园里,是晚清时期,当时叫万牲园(即今日的北京动物园)。1907年6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之一端方,从德国购买了老虎、狮子、羚羊、袋鼠等近百只,7月19日,京师万牲园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游人争看万牲园”。当时《时事画报》刊登了万牲园的图画新闻,图中就有老虎等野生动物。1955年,万牲园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至今。
早期的动物园是笼养式的,老虎被关进笼子供人们参观,其弊端不少,不仅不利于观瞻,同时也对老虎等动物的健康造成伤害。1930年,野生动物公园在欧洲诞生,从此,人们可以把自己“关”在汽车里,行进中观赏自然环境下的老虎等动物。人看笼中虎变成了虎看“笼”中人。1993年,我国第一家野生动物园——深圳野生动物园投入运营。到目前,全国已经建有三四十家大型的野生动物园了,人们可乘车观赏老虎等野生动物。不过,如果管理不善,或者游客不遵守相应的规则,观赏过程中也会造成游客的伤害。
数千年来,围绕老虎演绎出了“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将门虎子”等等成语,无不是以此来赞扬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人物、美好事物和精神,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同样需要发扬光大。
当然,随着野生老虎的不断减少,人们保护老虎的责任也越来越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