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中国年味世界共享

日期:12-06
字号:
版面:03 重点       上一篇    下一篇

  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中国代表团向前来祝贺“春节”申遗成功的代表赠送红包。      乙巳新春将至,中国人提前收到了一份“新年贺礼”。北京时间12月4日晚,“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百节年为首”。喜讯传来,人们的自豪与自信油然而生。围绕这次成功申遗,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负责人。   为世界文化多样性   贡献更多中国色彩   问:请谈谈此次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   答: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万家团圆,家家户户在浓浓的亲情和隆重的仪式中除旧迎新,祈愿新的一年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千百年的积淀中,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此次“春节”申遗成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具体体现。“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运用传统节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赓续中华文脉;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色彩。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问:目前,这一项目保护传承实践开展情况如何?接下来,如何丰富节日的内涵和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答:春节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展示非遗项目保护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现文化自信自强形象,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春节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广泛开展春节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无论是城市的街市社区,还是乡村的庙会圩集,各地非遗活动丰富多彩,深受老百姓喜爱。各类非遗项目在融入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4年春节前后,全国开展了4.54万余场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剪纸、年画、灯彩、舞龙、灯会、庙会等非遗项目吸引了广大群众热情参与。人们由此进一步了解了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表现形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下一步,我们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入挖掘春节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春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年俗越来越受欢迎,让非遗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   一是持续开展春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25年春节期间,我们将开展“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非遗贺新春·年画进万家”、“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赶个年味集”、“非遗馆里过大年”等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浓浓年味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推动在新时代形成新的春节年俗。通过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推出一批“非遗大集”“非遗潮玩”“非遗年货”,以新的渠道和方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参与,让非遗国潮、春节年俗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三是在全球广泛开展“欢乐春节”活动。以新年音乐会、新春巡游、新年家庭日、新春庙会等多种形式,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海外民众更加了解中国春节,共同感受欢乐喜庆、团圆和谐的节日氛围。      相关新闻   我国三项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正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5日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和“羌年”以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组文/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