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日期:12-02
字号:
版面:08 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夜色下的古渡廊桥如梦如幻   《送元二使安西》 白京勤 书   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内还原了《送元二使安西》的场景   夜幕下的咸阳老街游人如织   咸阳清渭楼   扫一扫 看视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领略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展现古诗词名篇里三秦大地的“当下”,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组织记者,奔赴关中、陕南、陕北,到各地市探访古诗词的“诞生地”,记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报道如今社会生活的变化。从12月2日起,在《西安晚报》、西安发布、西安新闻网等平台以文、图、书法、视频等形式,融合推出“古诗词里的陕西——2024秦文化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王维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的分手地,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七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诗中的“渭城”,即现在的陕西咸阳。秦代名咸阳,汉改渭城,今有渭城区,位于咸阳市区东半部。日前,记者跟着王维的诗句,走进咸阳,感受古都的诗意与历史的厚重。   一首七绝   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春天的一个清晨,王维在渭城一家客舍送别友人元二的场景。细雨蒙蒙,刚刚抽出嫩芽的柳枝纷披而下,随风摇曳。屋舍内,主人正向即将远行的朋友敬酒,依依惜别。尽管外面的牛车早已备好,但因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难以割舍,离愁别绪满涌心头。前两句写景,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等,后两句抒情,用举杯劝酒表达对友人的强烈不舍。”咸阳市诗歌学会会长凌晓晨说,这首诗之所以千古传诵,是因其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诗意表达含蓄绵长,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极具感染力。   据凌晓晨介绍,王维博学多艺,于诗歌、音乐、绘画兼擅而成了诗坛巨匠,因其一生屡遭波折、境遇坎坷,其思想有着复杂的变化过程,所以,他的诗集也是其活动及思想的生动写照。“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有了一段前往边塞的经历。《送元二使安西》应当是这一年4月之前送友人元二前往安西都护府时,在渭城(今咸阳)写的。”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叫《送元二使安西》,或《阳关三叠》《渭城曲》,其实还有《赠别》《阳关》《渭城》三个诗题。其中,《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被人们广为传唱。”凌晓晨说,苏轼、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等诗词名家、文人雅士,都对这首诗有过论述,如同王维的其它诗一样,对后世影响巨大。   凌晓晨表示,《送元二使安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委婉情深而不露怨尤,运用比兴手法传情达意,能让后世读者从中感受友情,获得教益。尤其是谱曲之后的音乐,在反复迭唱中对情感一次次推进,引导我们步入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去感知那深深的离别之情和歌曲所隐含的细致柔美。”   咸阳古渡   见证历史沉浮消长   “古时交通不便,亲朋一别,数载难见。离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王维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深情描画了与好友惜别的图景。‘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字就有‘留’的意思。因此,在咸阳古渡,既有樽前月下的浅歌低吟,也有迎来送往的缠绵悱恻。”11月27日,在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周颖兰为游客动情讲述着《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诗中有画”的写意笔法,轻描淡绘渭城之春,亦道出此地正是西出阳关、前往西域的必经之地。   咸阳境内水系发达,河道纵横,自古以来,沿岸渡口星罗棋布。咸阳古渡从文王联舟建桥开始,经历了秦时的“横桥”、汉时的“渭桥”,又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时的“渡口”,已有3000多年的变迁脉络。秦汉唐时期,咸阳古渡一直是关中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冲,是西出长安迈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渡,车马喧闹、熙熙攘攘。悠悠古渡,见证了历史的沉浮消长,也亲历了人间悲欢离合。   “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咸阳古渡几千年’口口流传。但前些年,人们却在疑惑:‘关中八景’其它七景都找到了,只有‘咸阳古渡’一直没找到,到底在哪?直到2002年,修建咸阳湖清理河道,意外发现了明清时期的咸阳古渡遗址,包括明清代河堤、民国时渡船泊位、河床柏木桩等。也是在这个遗址基础上,建成了集保护、展示为一体的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于2017年6月开馆至今。”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李文娜介绍说。   泱泱渭水,几千年历史沉淀,咸阳古渡成了一抹渐行渐远的记忆。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紧邻遗址、横跨渭河的全国首座秦建筑风格、双层人行景观廊桥——古渡廊桥。夜幕降临,光影绚丽,如梦如幻,是咸阳市的地标性建筑。   留住记忆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来到咸阳,感觉特别惬意、亲切,真心希望更多的朋友都能来这里旅游。”11月22日,在咸阳市渭城区清渭楼广场“跟着美食游陕西”暨商旅名街产业群推进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演员孙浩向全国朋友发出旅游邀请。   白天,清渭楼广场,非遗牛拉鼓、关中民俗舞《biang biang面》等轮番上演,礼泉皮影、兴平麦秆画等非遗好物琳琅满目;东明街、中山街上,汇通面、牛羊肉泡馍等全省各地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晚上,北平街沿线的古诗词灯组点亮,如同璀璨的星辰与深邃的夜空交相辉映。   连日来,形成于明洪武年间的咸阳老街再次开启“人山人海”模式。   “今年前三季度,渭城区累计接待游客346.67万人次,同比增长16.97%。王维妙笔下的‘渭城’不断‘引关圈粉’、火爆‘出圈’。”咸阳市渭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宁芮娜表示,近年来,渭城区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持城市肌理,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其间,渭城区坚持“旅游+”“+旅游”双向发力,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依托咸阳老街、古渡遗址、清渭楼、钟楼、凤凰台、安国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发展都市休闲、美食体验、文化演艺、非遗民俗等休闲产业,打造具有城市记忆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产业聚集区。同时,立足“民生+历史+文旅”三位一体整体考量,以保护性开发、传承性展示、时尚性业态,还原历史记忆、传承商埠精神、激活休闲生活,对咸阳老街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和提升改造,形成场景可追忆、业态可追溯、街巷可追享的时空街区。   以文塑旅   文旅融合焕发活力   水上火壶表演,精湛的技艺配合火焰的魅力,挥舞出炽热风暴;“飞天凤凰”演出,如涅槃重生,震撼至极。   咸阳湖畔,水幕与光影巧妙融合,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徐徐展开:从古老的周秦汉唐历史画卷,到陕西壮丽的自然风光,再到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借助光影技术,栩栩如生呈现在眼前。   坐上游船,人们又仿佛置身于一处流动舞台,持续变幻的水岸风景,体验古与今的对话、人文与科技的碰撞。下了游船,登上古渡廊桥,秦文化数字光影演艺空间又是新的梦幻般体验:秦朝宫殿的气势恢宏,铠甲战士的英勇风采,大秦帝国的荣光。通过《赳赳老秦》实景演艺,体会老秦人的创业艰辛、战场上的奋勇杀敌,以及对家国大义的坚守,犹如穿越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数字光影+沉浸演艺’这种形式非常新颖,让我重新认识了秦王朝、秦文化,也重新认识了咸阳这座千年古都。”11月30日晚,专程从西安赶来观看“秦时明月 梦回咸阳”秦文化数字光影演艺的孙翔直言不虚此行。   咸阳市打造的全国首个以秦文化为核心的夜游文旅项目——“秦时明月 梦回咸阳”秦文化城市夜游文旅项目日前启动试运营。该项目以咸阳市知名地标咸阳湖、古渡廊桥、咸阳老街等为主要点位,串联水陆两条线路,为游客带来秦文化沉浸式游船、水幕光影秀、水上演艺、湖畔音乐会等的丰富活动,吸引游客争相打卡。   为了让“诗”与“远方”更好联结,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近几年,咸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系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吃”上做文章、“住”上提品质、“行”上做优化、“游”上优服务、“购”上下功夫、“娱”上求突破,推动文旅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丰富主城区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湖城一体、古今辉映的城市文旅品牌,与西安市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延伸阅读   秦地最胜 无如咸阳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集权国家的都城,咸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两千多年来,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目光,他们用浓重的笔墨和不尽的诗情,借景抒怀,给古老的咸阳留下了千年的咏叹、不朽的诗篇。   咸阳因地理位置特殊,留下很多送别诗,如李白的《送别》:“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韩翃《送李明府赴滑州》:“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还有不少诗词直接以咸阳为题,或提到咸阳,如李商隐的《咸阳》:“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李白《古风·咸阳二三月》:“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白居易《哭微之二首》:“哭送咸阳北原上,可能随例作灰尘”;陆游《鹅湖夜坐书怀》:“时时登高望,指顾无咸阳”;刘沧《咸阳怀古》:“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等等。      记者手记   以诗为媒 文旅融合   往事越千年,故地再神游,穿行在荡气回肠的字里行间,寻访诗人足迹,体味诗意诗情,可以在古今交融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到了咸阳,提起《送元二使安西》,男女老少皆能张口即来,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很多景区也都有这首七绝的“影子”。以诗为媒,应是文旅融合的一种创新。   在咸阳,“文旅+”新玩法还有很多:古渡遗址博物馆里,墙壁上展示设施播放着三彩单峰驼等文物的三维模型,文物可以“动起来”;“小渡”机器人给游客提供文物讲解、互动引导服务;渭河渡口水景幻影成像、裸眼3D观影等带给了游客全新体验。漫步咸阳老街,时尚的咖啡店、文艺小酒馆等,与老街的古朴融为一体,可以感受咸阳人的“慢生活”,常态化互动演出更带火了夜经济。“二八大杠”自行车、挎斗摩托车、时光小卖部、国营供销社……到了老糖酒文创街区,怀旧风又拉满了,老旧建筑发挥了新价值,也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和谐共生。   打好“创新牌”,“旅游+”“+旅游”协同发展。古都咸阳,在历史和文化的交织、山水和人文的交融中,实现了人间烟火与“诗和远方”的完美结合。      本版文/图均由记者 吕聪 于忠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