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昆明池 汉武楼船 昆明池离宫 上林苑 潏河 唐代贺兰堰 汉代漕渠 豫章观 石匣口村旧景 □黑山石 伫立在昆明池汉堤中段的最高点——澄碧台,俯瞰眼前,偌大一湖碧水,烟波浩渺,波光潋滟,几朵棉花云的倒影在水中漂游,忽东忽西;苍鹭、大白鹭、麻鸭、绿头雁、疣鼻天鹅等水鸟,体态优美,或欢快振翅高飞盘旋,或身姿轻盈随风起舞,调皮的小白条、小鲫鱼不时跃出水面,欣赏水面上不同的景致;湖畔的绿树,青枝绿叶随风摇曳,鹧鸪站在高高的枝丫上,空灵的叫声在辽阔水面的上空回荡。稍远处,临水依势而建的亭台楼阁钩心斗角,轩榭廊舫雕梁画栋,古朴厚重;南望祖脉秦岭,苍莽蜿蜒,层岭叠秀,汩汩清泉在山涧汇集成涓涓溪流,一路欢唱奔向渭河;青山远黛,千姿百态,终南山耸入天际,云雾升腾,气象万千。 “台阁层层倚半空,绕轩澄碧御沟通。”以诗人罗邺诗句中“澄碧”这个富有色彩感的词语命名的观景台,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夏蝉、鸟鸣和徐徐清风一起,把我裹卷。一树树樱桃、李子被太阳羞红了脸,金黄色的麦浪一波接一波,关中平原的上空弥漫着禾黍果蔬的清香。古色古香的画舫在水面穿梭游弋,荡起层层水浪,轻拍着湖岸。 这里,虽非江南,但胜似江南。 万物依水而生,生命因水绽放。“水澈惹流云一洗飞归天上云,风轻言旧事几回说到汉时来。”沐云亭上的楹联给人极佳的艺术感染和无限遐想。 昆明池前世今生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碧池中那一圈圈涟漪,一帧帧在脑海中徐徐扩散开来。 一 2017年,位于西安市区西南的昆明池重建开园,迎接四海宾客。其林麓泽薮连亘,“视之无端,究之无穷”,南北池合计10余平方公里的水面,恢宏大气,彰显大汉雄风,惊艳世人。其前世,则要上溯到西汉汉武帝时代。 据《西南夷传》载:“西南有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西京杂记》亦载:“武帝作昆明池,欲伐昆明夷,教习水战。”以上记载表明,西南的昆明国囚禁了汉使节,武帝大怒,欲派兵讨伐西南。考虑北方将士不习水战,公元前120年,武帝下诏在长安西南,仿滇池凿地作为池,训练水兵。元鼎元年(前116年)再次修建。因其仿昆明国滇池,故名“昆明池”。自此,长安城西南的这一片桑田化为“沧海”,滋润长安城千余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汉武帝的准备工作卓有成效,在随后征讨西南的军事行动中,汉军大获全胜,越嶲、昆明国等七国归附汉朝,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亦在其中。 以昆明池为水军基地,操练水军,以习水战,开历史之先河;其体现“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军事思想及其成功的实操案例,让人钦佩,后世亦多有借鉴,弥久不衰。东汉末年,曹操欲征伐江南,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作玄武池训练水军;三国时期,东吴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开挖玄武湖,有着阅武的功用,公元463年,南宋孝武帝在玄武湖检阅水军,直接改其名为“昆明池”;清代,乾隆十五年,扩大北京城西北的瓮山泊水面,亦改其名为“昆明湖”,一度在湖中演练水兵。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汉武帝在昆明池操练水兵影响之深远。 汉昆明池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是我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湖。《汉书·武帝纪》臣瓒注、《三辅黄图》《三辅旧事》《太平御览》《雍录》等史书,均记载昆明池周长达到四十里,面积332顷,或曰320顷。经现代考古钻探和测量,昆明池位于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约14.2平方公里,这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诸多史籍、文学作品描述其“烟波浩渺,水天相接”,并非虚言。 《史记·平淮书》载:“元鼎元年,及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在昆明池训练水军,军舰、戈船、楼船自是必不可少,可以想象,昆明池建成后,数百艘战船在周回四十里的辽阔水域上游弋、训练,号令声、战鼓声、号子声响彻天宇,那是何等的威武雄壮、震人心魂。 如今,在新修建的昆明池·七夕公园云汉广场,一艘巨大的楼船高高矗立在广场中央,整个楼船由汉武帝立像、文臣武将、兵勇车马组成。整个汉武楼船雕塑高33.2米,寓意汉武帝时期的昆明池面积332顷。汉武帝立像高14.1米,寓意汉武帝在公元前141年登基,楼船长54米,寓意汉武帝在位54年。威风凛凛的汉武大帝屹立船头,身披铠甲,手执宝剑,目光坚定而深邃,大船两边是手执戈、矛、戟等兵器的八方力士,气吞山河,乘风破浪,所向披靡。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至今仍被人们诵咏,公园的建设者们将其全诗刻勒在石碑上,安置于昆明池北岸,供游人驻足品读与欣赏。绝妙的诗句、精彩的书法交相辉映,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迎面扑来;仰望气势磅礴的楼船雕塑,恍然间回到了千年前那个恢宏壮观的盛景。 汉武帝在位半个多世纪,文治武功,“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西汉帝国在其治理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大汉声威远播,中华版图疆域基本成形,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基本奠定。特别是面对西北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他表现出了极其强硬的外交政策,最终让匈奴臣服,“天下为一,万里同风”,一扫数十年来大汉民族被游牧民族烧杀抢掠的屈辱史,农业文明此后占据绝对优势,延绵数千年,其功甚伟。后世将其与“千古一帝”的嬴政并称“秦皇汉武”。 斗转星移,大汉水师操练的号角声、呐喊声,已随悠悠岁月远远逝去,汉武帝建立起来的大汉民族自信及维护华夏大一统的信念,在后世转化为一种生命基因,深深嵌入一代又一代大汉子孙的血脉中。 公元前36年,本已臣服的匈奴郅支单于残杀汉使,公然反叛,自认为其居之地有重重关山阻隔,汉军难以抵达,挑战汉廷威严。是可忍,孰不可忍!时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果断率军千里奔袭,直捣其龟缩地康居都城,将郅支斩杀,国家的大一统格局得以维护。在事后对长安的上表中,陈汤留下千古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两千多年来,每临异族来犯、国家危亡之时,先辈的铮铮誓言,如冲锋陷阵的号角,在华夏子嗣的耳边响起,召唤和激励大汉子嗣,为赓续华夏文明、维护国家一统,奋勇而出,驱敌卫国保家园。 二 汉昆明池位于汉上林苑,修建时的功能定位是操练水兵,但其皇家园林的属性也十分明显,是当时皇家贵族的游览胜地,周边建有许多离宫别馆。《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其“列观环之”,即指环昆明池周边,修建有诸多的离宫别馆。综合史籍及考古成果,离宫别馆主要分布在昆明池旁及其附近的南丰镐村、孟家寨、石匣口村、花园村和客省庄等地。在昆明池东岸有豫章观、白杨观;在昆明池西岸有宣曲宫,昆明池南岸有细柳观。这些建筑金碧辉煌,碧瓦朱甍,宏图华构,与水波浩荡的昆明池交相辉映,彰显着大汉皇室的雍容威仪。 在凿地为池时,挖掘出来的巨量泥土砂石,被智慧的先贤们加以利用,在池中或池边垒土成山或高台,一方面丰富湖面层次,打破人们单调的视线,增加美感;同时,山体上生长的丰茂植物,不仅可以涵养水源,同时也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多样性的生物又增添着湖光水色,一举多得。 据说,“挖土成池,累土成台”为秦始皇首创,在修建“兰池宫”时,即为“一湖三岛”的格局,汉代传承了这一传统,高祖刘邦建未央宫,宫中开凿有沧池,池中筑岛;汉武帝修建建章宫时,一池四岛。汉昆明池修建时,亦不例外,考古成果表明,昆明池遗址内,共发现四处椭圆形高地,应是人工所筑湖心岛之所在。用神话传说中的神山名来命名湖心岛,是自秦代以来的传统做法,如兰池宫中三岛即被命名为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建章宫中除以上三座神山外,还增加了“壶梁”神山。后世学者认为,这是皇帝祈求长生不老心愿在现实中的反映,亦有“皇权神授”的心理暗示。 没有人能长生不老。不过,这种营造园林的模式丰富了园林的艺术手段,让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形成不同层次的穿插、渗透、映衬,呈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其崇尚自然的理念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喜爱,影响深远。在后世修建园林时,都予以传承、弘扬,在游览历朝历代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至现代园林景观,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似曾相识的影子。如今,在新修建的昆明池博望亭两侧的廊柱上,撰写着“兴古为新犹春于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楹联,应景应情,是对这一设计理念最恰当的诠释。 秦中自古帝王州。这不仅是因为关中平原地处四塞之内,土地广袤,沃野千里,可生产足够的粮食;同时,祖脉秦岭横亘东西,从秦岭北麓山涧汇流而下的溪流山泉,为农业丰产、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始终灞浐出入泾渭,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汉时,“八水绕长安”之态业已形成,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荡荡八水,延绵不息,灵动有力,流经之处,万物萌生。位于汉长安城西南的沣河、滈河、潏河水量丰沛,昆明池的水源即是来自“长安八水”中的潏水与滈水。 据测算,汉代昆明池蓄水量在3000——5000万立方米,以现代水利工程设施的标准来看,相当一个中型水库,但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这乃是一个巨量的人工水利工程。汉之前,我国的水利建设技术已相当成熟,这一点可以从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应用中得到验证;汉昆明池的修建,再一次给人们展现了古代水利建设精湛的技术,无论是围堰蓄水、防洪排涝及与周边相关水系的连通,都科学而严谨。汉时,长安城位于今西安西北方位,其位置高程低于昆明池,在国都边缘之高地修建如此庞大的蓄水设施,对于围堰施工、都城防洪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让人欣慰的是,现有史料表明,自昆明池修建至其沿用到唐代末年,尚未有因围堰垮塌而导致洪灾事故的记载。汉昆明池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建设者都未曾留下姓名,但他们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们值得后辈永远怀念。 昆明池为操练水兵而建,元封二年(前109),昆明国所在之滇王,归降汉朝,武帝遂置益州郡,其间不复征战,昆明池更多功能转变为集城市供水、水产养殖、水植栽培、调节补给都城附近漕渠水量、皇家园林于一体。其水利系统由洨水、石碣、引水渠、泄水渠、堨水陂、“飞渠”以及四周湖堤等设施组成,其综合性都市水利工程的属性也是显而易见。汉武帝时,长安城区人口达到40万,加上郊县已达百万,巨量的人口规模对水量的消耗自是不小。《水经注》载:“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东径河池陂北,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泬水,亦曰漕渠。”汉昆明池建成后,用纵横交错的渠道和人工开凿的池塘湖泊把周边的河流连接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供水系统,从而使大峪河、潏河、滈河、沣河等七条河流相互贯通,从高处向低处自然流下,保证了长安城的水源供应,同时还保障了关中地区漕运的正常运输。加上汉代旱灾频繁,《汉书·五行志》载:“元狩三年夏,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此时亦是昆明池开挖之时,可见汉武帝当初开凿昆明池,亦有解决汉长安城都市用水和漕渠用水的考量。 昆明池的修建标志着西汉长安城开辟了中国都城地面水供水的新格局,第一次成功解决了中国都城的供水问题,是亘古以来的重大事件,开启了中国城市供水的新纪元,为后世城市供水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三 到了唐代,长安城人口超过百万,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唐太宗不仅修复了汉代就有的石闼堰,且新建了贺兰堰,将沣水和镐水(洨水)引入昆明池,保证了昆明池的水量。唐代贞观年间编写的《括地志》曰:“丰、镐二水,皆已堰入昆明池,无复流派。”镐水是洨水上游,镐水即洨水也。洨水渠,也就是石闼堰,唐代利用汉代原来的进水渠堰系统,将沣水引入贺兰堰,解决了都城长安的水源。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八月。“诏京兆尹韩皋修昆明池石炭、贺兰两堰兼湖渠”。韩皋的这次疏浚特别是石闼和贺兰两堰的整治使昆明池水系得到改善,水源得以保证。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冬十月,“发左右神策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安史之乱后,唐文宗想恢复盛唐时代的壮丽景象,昆明池、曲江得到了再次的修复,并使“公卿列舍堤上”,基本恢复了昆明池的盛景。 在此之前的东汉、北魏、北周等王朝,昆明池也一直为长安城供水、调水发挥着重要作用。史书记载,东汉汉安帝、北魏魏武帝、北周孝闵帝等均临幸昆明池。 唐朝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迁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滋润汉唐长安城近千年的昆明池逐渐干涸,并逐渐聚集了普渡、常家庄、马营寨、袁旗寨等数十个自然村落。 一代名池,“沧海”变桑田,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昆明池盛景再现,足足等了千余年。 四 汉昆明池建成后,烟波浩渺,水域之辽阔,宛如天上银河之广袤,东西两岸立有“牵牛”和“织女”两个巨大的石人,隔湖相望,是名副其实的天上人间。“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西都赋》如此描述,让人神往。 汉昆明池中,置放了一个数米长的石刻鲸鱼。此亦为仿效秦兰池宫在水中安置动物石雕的做法。在对昆明池遗址考古挖掘时,曾在昆明池西岸的马营寨村一农户院内,挖掘出一块巨石,相传其为昆明池的石鲸。“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可以想象,在当年的昆明池中,雷鸣电闪,波随风起,水石相击,如海浪拍礁岩,极其壮观震撼。如今,在南池东北方位,安置着以现代工艺和手法重置的巨鲸石塑,重现了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 牵牛、织女星被人格化,立在风光旖旎的昆明池两岸,给人们创作民间传说提供了灵感。泱泱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诗经·小雅·大东》即有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昆明池东西两岸立起牵牛织女的雕像后,盛大的气象、旖旎的湖光山色给来此游览的文人骚客以很大的震动,触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牵牛、织女传说与爱情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一部凄美动人、感天动地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诞生了。它与《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合称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中缠绵与生死相依,让情侣们向往,七夕节演化成为中国人的情人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处两地,长年不能相聚的情侣,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起这些诗词,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山水塑形,文化赋魂。新修建的昆明池,在景观设计融入七夕节发源地这一独特资源,“天地长廊”暗合牛郞织女的爱情历程;“迎风亭”则取意“迎风披彩,向月穿针”这一七夕节乞巧民俗;而以汉白玉材质修建的“鹊桥”,如虹卧波在北池东北方位,桥栏杆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喜鹊,极具喜感,是昆明池的地标之一,亦是情侣拍照打卡的景点;依据《牛郎织女》故事中的情节,创作的“鹊桥仙”雕塑,伫立在北池北岸,栩栩如生,重现了胜却人间无数的相逢场景,给人以莫大的心灵震撼;婚俗知识以及结婚纪念日等相关文化的展牌,则沿着昆池大道一路安置,给人们更多的游园体验;西咸新区婚姻登记处亦搬迁到七夕公园办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时可见亲密的情侣十指相扣,笑如春风,浓浓的爱意弥漫在公园的上空。 沿汉堤漫步,南北两池可以同收眼底,风光无限。探芳桥、思贤桥、鸾凤桥、芙蕖桥、鹊桥,或单孔、或联孔,如弯月、宛彩虹,沟通东西,连接南北,与昆明池众多的亭台楼阁浑然一体,一桥一景,南望北眺,各不相同,无一不展现着大汉雄风。 在思贤桥上两侧的汉白玉栏杆上,汉赋四大家的代表作镌刻其上。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班固《西都赋》 正紫宫于未央,表峣阙于闻阖。疏龙首以抗殿,状巍峨以岌嶪。亘雄虹之长梁,结棼橑以相接。 ——张衡《西京赋》 春云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驻足桥头,卷云台、落雁亭、留仙亭、泛鹢台、迎风亭、望池亭错落有致,品读气势宏伟、辞藻优美、散韵结合、富含哲理与思辨意蕴的汉赋,强烈的文化自信涌上心头。 岁月沧桑,华表千年。夕阳下,南北两池碧水浮光耀金,波光粼粼。历史的痕迹、文明的光斑及蕴含的传统文化,洒落在昆明池的每一个角落。南池边,各种大型机械轰鸣,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调蓄工程、供水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平原水库——斗门水库的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时光如掷,沧海桑田。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在时代的照耀下,积淀深厚历史文化的昆明池,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重新焕发出“水润西安”的新光彩。环昆明池的自行车道上,一拨又一拨的骑行爱好者,挥汗如雨,正向着他们锚定的目的地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