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辅生秦腔艺术传承工作室在西安三意社揭牌
日期:11-30
“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卓别林’,王老师是西安三意社秦腔表演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精神财富……”今年是秦腔丑行名角、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王辅生诞辰一百周年,11月28日,在西安演艺集团举行的“西安三意社王辅生秦腔艺术传承工作室揭牌暨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王辅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现场,西演·西安三意社社长侯红琴动情表示。
缅怀秦腔先贤
王辅生1924年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长安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痴迷秦腔艺术。1936年,12岁的王辅生进入三意社,为该社第五期学员,工丑行,沿“辅佐盛兴”之序,属“辅”字辈学员。王辅生天资聪慧,学艺期间师从高正保、王德荣、徐沅民等前辈名家。在学习传统戏曲表演四功五法的同时,他仔细观察生活、悉心揣摩,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所谓“无丑不成戏”,丑行是秦腔艺术中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行当。王辅生作为“秦腔名丑”,嗓音清脆爽朗、扮相朴实亲切、语气幽默诙谐、表演细腻传神,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极具生活气息。他一生演出剧目百余部,代表作品《看女》《小姑贤》等早已成为经典,传承至今。尤其是其在表演中彰显的彩旦艺术,名满西北,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与高度赞誉,将其冠以“中国戏曲的卓别林”之称。
“丑角不能光为逗人笑,好丑角主要靠神气拿观众。”这是王辅生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一直在探索着怎样才能使观众既发笑,又能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所以,他在化妆、服饰、台词、表演上,力求做到净化和美化。同时,又注意以外部的形体动作来揭示人物的灵魂,达到形神皆备。他的表演滑稽幽默、妙趣横生,唱腔、道白、表情、身段,无不有戏,常常令人捧腹不止,又给人许多回味。
在纪念活动的艺术访谈现场,西演·西安三意社社长侯红琴、西演·青年团团长何红星、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徐松林、王辅生弟子李洪刚、西演·青年团副团长张涛、“西北名丑”薛广民分别结合自己与王辅生先生在工作、生活中的学习和相处,围绕“德与艺”的主题,讲述了王辅生一生如一日对秦腔艺术的执着追求、台前幕后发生的感人故事、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趣事。众人眼中,王辅生的一生除了走出博大精深的艺术之路,更因高贵的人格魅力让人敬佩。
“先生一生耕耘舞台,桃李遍天下,更倾尽所有提携后辈。他给我们说过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娃呀,咱们要做好舞台上的丑角,不能做生活中的丑角’。”徐松林深情回忆道。
推动秦腔艺术薪火相传
“王老师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他不仅为秦腔艺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精神财富。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永远激励着我们秦腔艺术后辈砥砺奋进、不断前行。”正如侯红琴所说,“三意社正式挂牌成立西安三意社王辅生秦腔艺术传承工作室,我们不仅为了缅怀老一辈艺术家的为民情怀,继承先辈的创业精神,更希望带动更多戏曲青年学习前辈的精湛技艺,推动秦腔艺术薪火相传。”
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离不开一代代秦腔人的“传、帮、带”,“口传心授”一直是秦腔艺术传承技艺的重要方式。在活动现场,西安演艺集团及西安三意社相关负责人为王辅生亲传弟子王升堂、李洪刚、李卫平、贾小红、刘祥颁发传承老师聘书,这些秦腔“丑行”的中坚力量也郑重表示,将承先贤之泽,尽己所能,做好秦腔艺术的“传、帮、带”。
当日活动中,同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演出——刘祥、李洪刚、贾小红、李卫平以及再传弟子袁梦纷纷上台表演《劝新郎》《荒郊义救》《看女》《小姑贤》四出王辅生的代表剧目,精彩的演出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与叫好声。
记者了解到,除了在西安举行的纪念活动外,12月1日19:00,“辅声余韵绕京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王辅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将在北京启幕,来自北京和西安两地的文艺界名家届时将齐聚一堂,共同追忆王辅生的演艺生平,研讨王辅生的表演艺术,并上演其代表剧目。
记者 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