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西安”建设注入强劲“中医力量”
日期:11-30
中医专家在为群众义诊
11月27日,市政协委员一行先后走进市中医医院、鄠邑区中医医院、鄠邑区甘亭卫生院,调研近年来我市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委员们与中医专家、医护人员及患者亲切交流,从中医特色科室建设到人才培养,从诊疗技术创新到服务模式优化,详细了解中医药服务现状。委员们认真梳理问题与经验,为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精准“把脉”。
记者获悉,我市现有国家、省级中医优势(重点)专科89个,已经形成了肛肠、风湿病、肝病、脑病等中医优势专科(专病)群。市级中医医院牵头成立了6个专科联盟,同时不断探索实践“资源下沉、基层首诊、医院手术、社区康复”的分级诊疗模式,让更多患者体验“三级医院服务、一级医院收费”。
目前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建成示范中医馆41个、中医阁320个,审批设立民办中医医疗机构1094所。西安市已形成以两个市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140个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重要力量,13个区县中医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中医阁为基础,民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调研中,鄠邑区中医医院王荃院长介绍说,为了深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医院将中医治未病健康理念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广落实。2023年5月,西安市鄠邑区中医医院数智化慢病大数据监控管理平台(慢病管理中心)正式运行,目前已覆盖区、镇、村三级医疗网络,连接7家医共体建设单位和20家村卫生室,服务管理用户25562人。平台通过首诊负责、数据实时监测与及时转诊,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此外,由区中医医院医师、卫生院医师及乡医组成的三级医疗团体,还为患者提供入户随访、用药指导和膳食建议等服务,真正成为群众的“家庭中医医生”。
随后,政协委员们来到鄠邑区甘亭卫生院,这里为辖区16.8万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我在这里治疗20多天了,眩晕、颈椎疼痛基本缓解了,每次才20元左右的治疗费。现在乡村的‘中医阁’环境好、服务好,时常还有大医院专家来坐诊,我们看病省钱又省心!”家住崔村的66岁村民万先生给政协委员们讲起了基层中医提档升级的各种“利好”服务。
为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扩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范围,我市每年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0-3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提供饮食起居、中医保健、合理用药等指导服务,2024年已服务群众218.6万人。相关部门在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过程中,也将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强化医疗支撑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10家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有老年医学科,并纷纷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近年来,西安市还持续强化基层人才培养,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基。已经建立市级“西学中”培训基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和区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每年举办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班,已累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广6类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推广4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今年以来,全市已经培训基层中医馆、村卫生室等基层医务人员3200余人次。
调研结束时,政协委员们表示,在区县基层医疗机构开设中医馆、中医阁,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培养基层人才队伍,达到了“中医强基层,基层强中医”的目的。在今后推广中医药服务的过程中,应更多思考怎样让古老的中医药更好造福市民群众,持续加强和规范中医药保健知识传播,营造城乡居民知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浓厚氛围。同时大力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共享,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同质化的中医药服务,使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看中医、看上好中医”
文/图 记者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