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西安晚报

“人工心肺”和“人工肾”挽救小生命

日期:11-26
字号:
版面:05 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医护人员在评估患儿病情 受访单位供图      11月25日,出生11天的小豆豆(化名)睁着圆圆的眼睛,躺在唐都医院新生儿科的病床上,医生说小豆豆已经撤离所有呼吸支持,再观察一周就可以出院了。回想抢救小豆豆的全过程,那是一场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医护人员110个小时不停歇守护,才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珍贵的小生命。   病情一路急转直下 多方治疗不见好转   小豆豆的妈妈今年39岁,怀胎十月,好不容易盼来的宝宝,刚出生半天就出现呼吸困难。因为出生时有羊水污染,唐都医院新生儿科以高危新生儿将小豆豆收入院,诊断为胎粪吸入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胎粪吸入后,孩子的肺泡被胎粪填满,肺泡打不开,就像塌了一样,如果不采取措施,孩子无法自主呼吸,就会被自己憋死。”儿科主任江逊说。   胎粪吸入的孩子在唐都医院并不少见,救治成功率也很高。可是小豆豆收治入院后两小时,出现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呼吸急促等表现,医生立即予以呼吸机辅助治疗。但半小时后,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呼吸急促的情况更加严重,低氧难以纠正。本来平静的病房瞬间紧张起来了。   检查结果提示,小豆豆的心肺功能严重异常,再遇上胎粪吸入,导致病情一路急转直下。江逊说,当时所有医护人员的心里都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大家能预感到,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即将拉开。   随后,医护人员立即调整治疗手段,促进肺泡舒张、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并吸入一氧化氮以降低肺动脉高压,减轻心脏负荷。但是,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小豆豆的血氧饱和度仍然持续向下,不见好转。   出生20个小时就用上了“人工心肺”   小豆豆的病情引起了医院多个科室的关注。胸腔外科、介入放射科、麻醉手术科、超声科及放射科等专家齐齐到场,研究患儿病情。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只能尽快进行ECMO治疗,通过“人工心肺”帮助小豆豆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维持生命、争取救治时机。   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被称“人工心肺”,也被称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是,这一技术对医疗团队的要求近乎苛刻,不仅需要对各种复杂参数进行精准监测和调整,而且需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小豆豆的家人在重症监护室门外踱步,他们谁也没想到,出生20个小时的孩子已经走到了生死边缘。考虑再三,他们决定相信医生。   获得家属支持后,医院儿科会同ECMO团队,有史以来第一次为新生儿患者开展ECMO治疗。“普通人都很难,在新生儿身上用ECMO的难度可想而知。”江逊说,新生儿的动脉仅3毫米粗,相当于一个圆珠笔芯,静脉最多也就5毫米-6毫米,医生需要在这么细小又脆弱的动静脉上完成操作,除了精准,还得要动作快。“操作时还必须做好出血控制,小豆豆的全身血量只有300毫升左右,比小瓶装的矿泉水还少”。   好在“上机”顺利,随着ECMO仪器开始运转,鲜红的血液在管道中缓缓流淌,小豆豆的生命重新获得了曙光。这也是唐都医院的ECMO最低年龄使用纪录。   成功植入ECMO后,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24小时在病床边守候,确保孩子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控下,奇迹终于缓缓降临,小豆豆的血氧饱和度开始逐渐上升,重症监护室内压抑的气氛被激动和喜悦所取代。   “人工肾”上阵 联手创造生命奇迹   但是,小豆豆的病情却再次出现波折。在ECMO使用21个小时后,小豆豆又出现了低钙、高钾、高乳酸、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已经守护了52个小时的儿科医护人员再次联系肾脏内科透析室会诊,决定进行CRRT肾脏替代治疗。   CRRT即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相当于安装一个体外的“人工肾”。这样,“人工心肺”和“人工肾”齐齐上阵,能让小豆豆的主要脏器暂时“休息”,赢得宝贵的救治时机。   但是,ECMO联合CRRT救治危重症新生儿在西北地区从未有过,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是一道从未经历的难题。细致测算、镇静镇痛、管路维护、精准抗凝,“人工肾”成功接入,医护人员再次为小豆豆赢下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   救治依然在持续。儿科医护人员不断地与多个科室沟通、对接、会诊、联合治疗,“人工心肺”治疗24小时后加用“人工肾”等辅助治疗,“人工肾”治疗48小时顺利撤机,继续“人工心肺”治疗。终于,在110个小时的不间断抢救后,小豆豆的生命体征持续平稳,20日早上顺利移除“人工心肺”替代治疗,这场与死神战斗的硬仗取得阶段性胜利。   “很欣慰,我们跑赢了时间,战胜了死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5日记者采访江逊时,她说,目前小豆豆生命体征已经平稳,恢复顺利的话,一周后就可以和家人团圆了。 记者马相 实习生师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