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令人惊叹的稀世透影白瓷杯
日期:11-23
透影白瓷杯 西安博物院藏
近日,“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璀璨开幕,一件来自隋代的透影白瓷杯惊艳亮相。该杯不仅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和历史价值,让人们再次惊叹于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也让观众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文/图 凤霞
完整透影白瓷杯在全国鲜有发现
在西安博物院的展厅中,来自隋代的透影白瓷杯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其轻薄的器壁在灯光的映照下透出淡淡的光影,观众们纷纷驻足,惊叹于其如玉般的质感和几乎“脱胎”的工艺。
据悉,这件透影白瓷杯最薄处仅厚1毫米左右,釉色均匀,能达到光照见影的奇特效果。现场有观众讨论,这件透影杯除了“透影”这个特点,还有隐约的“开片”效果。“开片”即瓷器表面细小的裂纹,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体和釉面膨胀系数不同而自然形成的,此种效果为这件透影白瓷杯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和独特的美感。
据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柴怡介绍,保存完整的透影白瓷杯在陕西发现罕见。此前仅在2009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韩家湾村发掘的隋大业四年(608年)苏统师墓中发现过。在全国范围内完整的透影白瓷杯也鲜有发现,仅在河北内丘西关窑址发掘出透影杯的残片。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研究馆员任志录表示,在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与此次展出的透影杯相似之器。
西安博物院展出的这件透影白瓷杯,出土于原西安机场附近一处非常简陋的墓葬中。这座墓葬早年被盗,经发掘后只出土了2件器物,除了这个杯子还有一枚五铢钱币,该墓葬的形制也是明显的隋斜坡道的小型墓葬。在如此简单的一处墓葬中,却出土了透影白瓷杯,这引起了柴怡的关注。“透影白瓷杯是在配合西安14号线基建项目时发现的”。柴怡说,“发掘后,这件杯子最初并未引起注意,只是当作一件普通白瓷瓷器将它带回库房。”直到整理发掘资料时,技工将白瓷杯身上的泥土逐渐清理干净,测量了具体数据,并放在工作间进行绘图之时,柴怡将白瓷杯举起的一瞬间,一束光照射下来,薄如蛋壳的器壁透光见影,十分轻薄。那一刻,柴怡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心中不禁浮现出唐代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来。
将薄胎细白瓷创烧时间提前近千年
透影白瓷杯不仅是隋代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高度结合。柴怡说道,这件白瓷杯由于有透影的特性,使得它在众多出土文物中脱颖而出。
当谈到为何选择透影白瓷杯参加“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时,柴怡表示,透影白瓷杯作为隋唐时期工艺的一个代表,不仅展示了隋唐时期工艺美术的高度发达,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产物。这种高足杯器型属于早年沿丝绸之路传之而来,代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展示了陕西地区隋唐时期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隋朝虽短暂,但其在艺术和工艺上的成就,却如同这透影白瓷杯一样,穿越千年的光影,依旧影响着后世。透影白瓷杯白而润,硬而轻,透藏光,入酒则显酒色,入茶则不改茶色,清净无言,润物无声。手握此杯,合饮薄酒,可邀明月,可伴清风,与天地同,与自然合。
柴怡说道,透影白瓷杯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精美的外观,更在于其背后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据陶瓷专家研究,透影类白瓷器从原料上要进行精选,涉及高岭土、石英和长石的独特配比,其中钾和钠的含量很高,使得釉的熔点降低,黏度增加,胎体和釉面充分融合,形成了一种瓷化程度高、近乎透明的乳脂体,呈现出玉一般的质感。透影类白瓷器物最薄处不足1毫米,这种薄胎制作技术在4000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在其后3400多年的漫长时期内,此项技术在陶瓷史上消失了。当陆续有完整的透影类型瓷器的发现,才让这项古老技术逐渐重新被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透影瓷器的残片标本在河北内丘一带被发现,经过科学仪器对这些残片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这些残片胎料及釉料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钾成分,不仅细腻洁白,而且具有玲珑剔透的特点,它们属于邢窑白瓷中的珍稀产品。研究发现,透影瓷器的烧成温度范围是很狭小的,最佳烧成温度是1230℃~1250℃之间,如果低于下限就会夹生,如果高于上限就会变形。如何控制好这个温度,在没有现代测温仪器的条件下,全凭经验,实属不易。
透影类白瓷的陆续发现,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创烧时间提前了近1000年。有专家指出,透影白瓷器的发现,修正了中国古瓷“富钾釉”的发明时间和地点,将发明地从景德镇窑修正为邢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