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晓云) 近日,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法院草堂法庭成功化解一起因伙墙引发的邻里纠纷。
张大与张二比邻而居,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堂兄弟。此前,两家商量盖新房时共用一堵伙墙。2016年,张大家率先翻盖新房,并一起建设两家共用的伙墙,经双方协商同意,张大给张二预留砖茬,方便张二后续建房,二人约定伙墙共用。
然而,2023年张二家翻修房屋时,双方在伙墙的使用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矛盾。一气之下,张二做出了放弃使用伙墙的决定,选择在自家宅基地内另砌墙盖房。张二认为自己的损失是由张大造成的,于是将张大告上了法院,要求张大赔偿自家另砌墙盖房所产生的损失。
承办法官了解案情后,考虑到双方当事人是邻里乡亲,如果简单一判了之,不仅不利于修复邻里关系,甚至可能会激化矛盾。承办法官深知,这起案件仅靠法院力量调解还远远不够,确定好了办案思路,法官积极引入乡贤力量参与调解。
乡贤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村规民约非常熟悉,他们了解邻里之间长久以来的相处模式和不成文的规则,能够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来理解纠纷产生的根源。于是法官邀请了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共同参与调解,而乡贤与张大、张二亦是同族兄弟。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与乡贤将张大、张二约至调解室。法官首先向双方强调了调解的目的是为了公正且妥善地解决问题,希望大家保持冷静。乡贤则从邻里情谊和当地传统的角度出发,讲述以往邻里相互帮扶、包容的故事,缓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随后,法官客观分析了双方在共用伙墙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开始引导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乡贤也适时提及张大家2016年盖房时预留位置的善意,点明张二在2023年翻修房屋时面临的实际困难。
“你们都是兄弟,平时有什么困难应该互相搭把手,大家各退一步,该补偿补偿,该让路让路,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承办法官通过现场调解找准了双方核心矛盾,结合《民法典》中涉及相邻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讲法理、讲亲情,劝导双方以和为贵、重视邻里及家族亲情,别因为一堵墙而阻断两兄弟今后的联系。
“咱们祖辈是百年邻居,我俩又是堂兄弟,法官说的对,血脉亲情更为重要,不能因为这点事,就舍去了多年的邻里情,这1000元你收下,我们以后还要做一辈子的好兄弟!”张大说。
经过法官和乡贤们的不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张大同意向张二给付1000元,双方以后都不再计较此事。至此,这场邻居间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文中当事人均系化名)